“二维码怎么扫?”“网购的东西不好怎么退货?”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场景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数字化的“快捷”遇到老年人的“慢热”,生出种种“不适应”,消弭这种“不适应”,需要我们慢下脚步等一等,多点耐心和包容。
“笨办法”最管用,一个简单的操作,教四五遍不会就多教几次。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令人印象深刻,外婆不会用微信,女孩用10个小时制作手绘本“微信使用说明书”,十分暖心。
技术上给老人们多点关怀。针对老年人吐槽的“麻烦”,多做减法,去掉App中套路繁多的广告植入、徒有其表的界面设置、无实际效果的操作步骤等;针对老人容易受骗等问题,多做加法,增加杂乱信息拦截功能等。
最近,不少网友反映,家里的老人收到不明快递寄送的蟹卡,扫码领取螃蟹时,却发现背后是骗子的圈套。近年来,针对老年人利用数字技术设下的骗局层出不穷,随着老年人触网程度越深,针对他们的套路也越来越多。总结原因会发现这些老人有些共同之处,退休后生活圈子变小,子女忙于工作沟通少,因此沉迷于刷短视频看直播,在网上寻找归属感,对主播产生依赖感,防诈意识和技术知识欠缺。
帮老年人避开数字陷阱,既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也是这个社会应有的人道关怀。防范意识不可无,关爱关心不可少,但依法重拳打击更不能缺。同时,面对诈骗手段不断升级的情况,相应的技术手段更新速度也要加快,把预防措施做在前面,要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畅通老年人的消费维权渠道。
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老年人染上“网瘾”,“孤独”也许是重要原因,对于解决“网瘾老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到其背后真正的需求。
让亲情成为“网瘾”最好的“解药”。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更要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陪伴和关心。让老年人健康触网,仍需社会、家庭、个体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真正关注、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走出数字困境。(白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