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7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办,呼伦贝尔市委网信办、内蒙古新闻网、正北方网承办的“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呼伦贝尔市启动。来自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媒体记者及网络名人深入海拉尔区、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了解呼伦贝尔冰雪产业、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融合发展情况。乘着“十四冬”的东风,呼伦贝尔的冰雪资源,正迎来厚积薄发的黄金期。
“冷经济”越来越热
华灯初上,海拉尔区的呼伦贝尔古城人头攒动,一座座冰雕流光溢彩,一家家特色小店吸引游客打卡拍照。
牙克石市高新区的冰峰汽车营地,零下32℃的严寒中,一辆汽车在冰面上加速、旋转,带起雪雾,也引来阵阵尖叫。2023年冬季,这里推出了冰上卡丁车、雪地摩托骑乘、野外越野、汽车漂移体验等特色项目,将体验人群从专业汽车测试人员和媒体扩展至更多普通游客。
不远处的凤凰山,冬日的雪城堡和雪迷宫宛如童话世界,冰雕、雪雕、草雕惟妙惟肖;欢乐雪世界、冰上卡丁车、雪地摩托车场地内,欢笑声不断;鹿苑里可爱的小鹿,萌翻游客。
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河景区,“天天那达慕”活动给研学的孩子们奉上精彩的歌舞表演和搏克、骑马、射箭体验。冰屋火锅、围炉煮茶等项目,带给游客们冬日里独特的美食体验。
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创业产业园内年货节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俄蒙特色产品、非遗文化展示和精美服饰、特色食品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
连日来,记者在呼伦贝尔市感受到“冷资源”带来的“热效应”。呼伦贝尔市年降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30厘米以上,为冰雪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冰雪+休闲观光”“冰雪+康养”“冰雪+运动”“冰雪+研学”等多种游购娱模式也正快速兴起。
连续多年举办的冰雪那达慕、冬季英雄会、冷极马拉松,让“呼伦贝尔大雪原”品牌在国内冰雪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辨识度。依托这一冬季旅游品牌形象,呼伦贝尔全力做好智慧文旅服务。
独特资源赋予发展底气
横跨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松嫩平原的地貌,长达200多天的冰雪期,赋予了呼伦贝尔发展冬季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拥有中国最美草原、天下第一曲水、亚洲第一湿地、北方最大湖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每立方厘米1.8万负氧离子。呼伦贝尔市因此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地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并拥有“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2023冰雪旅游城市十二佳”等称号。
目前,呼伦贝尔市有40家A级旅游景区、11家星级乡村(牧区)接待户、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1~11月,呼伦贝尔市接待游客2898.64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47倍,实现旅游收入492.4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2倍。
2023年11月,呼伦贝尔市召开2023~2024年冬季文旅产品发布会,推出“嬉冰驭雪·穿越兴安”畅游冰雪呼伦贝尔之旅、“极致雪原·多彩民俗”呼伦贝尔非遗体验之旅、中俄“冰雪丝路·挑战双极”跨境极寒体验之旅等10条旅游冬季精品线路和两条跨境旅游线路。
此次发布会上,既有政府补贴激励两方面六项优惠政策和暖企惠民引客、优化旅游环境等“政策包”,也有精品线路、赛事活动、展览展演等冬季旅游“资源包”,还有22条航线打折优惠、政府发放消费券等“大礼包”。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在“十四冬”的加持下,用好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进一步打好冬季旅游这张牌,呼伦贝尔做足了功课。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发布2023~2024年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呼伦贝尔市榜上有名,其中的“大兴安岭·雪泉之约”冰雪旅游精品线路位居首站。
因为“十四冬”,呼伦贝尔的冰雪让更多人熟知,呼伦贝尔市正积极盘活当地资源,以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海拉尔区东山滑雪场、牙克石凤凰山滑雪场等为支点,推动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集大众健身、竞技训练、赛事表演、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冰雪体育服务圈,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入冬以来,海拉尔区在呼伦贝尔古城打造了31座冰雕作品,尝试以“冰雪+夜游”模式,将冰雪经济与夜间文旅消费、商圈经济有机链接;陈巴尔虎旗推出的雪地野骑活动,在“旅游+野骑”模式上深入发力;阿荣旗内蒙古图博勒国家森林公园以差异化旅游产品、淳朴的民风、原生态的林场环境和林区生产生活文化等特色要素为依托,大力发展冬季旅游,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山野菜,入住森林宾馆,穿越白桦林,感受雪原林海的独特魅力。
厚植冰雪优势,释放冰雪红利。呼伦贝尔市通过实施“工业品耐冷性测试、冰雪装备制造提档、冰雪文旅产业提质、冰雪运动广泛普及、冰雪现代服务业培育、绿水青山守护、冰雪人才教育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数字治理赋能”九项工程,深入挖掘冰天雪地蕴藏的巨大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价值,努力走好冰雪产业发展之路,让“冷资源”释放出“热效应”。
呼伦贝尔,正以蓬勃势头发展冰雪经济,提升城市形象,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十四冬”的到来。
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牛天甲 记者 张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