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科技范儿十足!揭秘“十四冬”黑科技

  新京报讯(记者 姜丽丽)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拉开帷幕,冬运圣火将在呼伦贝尔熊熊燃起。“十四冬”赛事众多、事无巨细,如何保障各项赛事顺利进行?1月17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十四冬”呼伦贝尔赛区“最强大脑”——运行指挥调度中心进行探访。

  “十四冬”主场馆运行指挥调度中心一览

  步入运行指挥调度中心,巨大的高清大屏赫然出现在眼前。大屏幕上,大到呼伦贝尔市区的交通情况,小到一场场火热赛事,“十四冬”的整体情况尽收眼底。23700个探头加上“天眼”系统成为“智慧大脑”的“千里眼”,大数据、天翼云和5G通信技术为指挥中心插上“顺风耳”,1122部对讲机编织出一条覆盖所有场馆、酒店等点位的综合指挥网。

  “指挥中心可以实时呈现赛事进程、票务信息、交通物流、电力运行、气象环保、食宿保障、卫生医疗等多种数据信息,打造‘秒级调度’的智慧‘十四冬’模式。”指挥中心技术人员石晓冬说道。

  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外景

  据了解,为了给全国观众带来一场冰雪运动盛宴,内蒙古自治区使出“十八般武艺”,用科技为“十四冬”赋能。“无人机航母”巡检作业车、智能巡检机器人……新科技名词彰显出“十四冬”供电保障满满“科技范”。“十四冬”保电线路共加装127套可视化在线监测装备,结合输电全景智慧监控平台实现了可视化巡视运维。冰天雪地中,无人机集群编队巡检飞行,大大提高输电线路巡检效率。智能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巡视精度,有效弥补了人员巡视的盲区和短板,为“十四冬”举办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此外,多个风力发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还将为“十四冬”提供100%绿电供应。

  在场馆建设方面,“十四冬”各场馆参照北京冬奥会场馆的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具备了同时举办大道速滑、短道速滑、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等大型国内、国际A级赛事的能力。国际一级制冰师谭伟东、“高原第一冰”明来生的加入,更是让冰壶馆的冰面达到了超高标准。

  谭伟东接受采访

  “冰壶对冰面场地要求非常高,一点点小的瑕疵都可能对冰壶的运行产生影响,我们制冰时会让内旋、外旋的弧线基本接近一致,同时保证滑度在14.5秒—15.5秒的范围内。”谭伟东介绍道。

  “十四冬”冰壶比赛为了达到理想的滑度和弧线,要求冰面温度在-6℃,然而随着场馆内观众人数的变动、时辰的变化,冰面温度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为了保障运动员们顺利比赛,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授权谭伟东远程控制制冷机组工作状态。“一场比赛下来需要做很多次调温工作,保证冰面温度温差值在±0.3℃之间。”

  此外,亮晶晶的冰壶中还隐藏着“黑科技”,安装于手柄上的智能传感器能够监测出运动员手部与手柄的离合状态。“有了‘智能传感器’就相当于有了‘电子眼’,自动识别出运动员投掷出手时是否违规,规避了传统裁判员靠肉眼观察产生的误差、误判现象,让每次判别都能够准确无误,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谭伟东说。

  据悉,“十四冬”作为北京冬奥会后首次举办的全国冬季项目大型综合性赛事,预计将有3700余名运动员参加“十四冬”各项赛事,这也将是历届全国冬运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的一届。

编辑:段丽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