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新春走基层)钢轨上的春节

严寒中的坚守
国门下工作的线检员们
一家三口的幸福时光
帮妈妈擦玻璃
岗位上的高岩父子俩
准备上线工作
晨曦中工作的线检工

  2月2日,距离春节还有一周时间。高岩帮妈妈擦玻璃、打扫家。今年春节,又是妈妈自己在家,高岩多少有些愧疚。以前,每个春节爸爸都要值班,自从自己毕业入职铁路系统,变成了父子俩一起值班。

  高岩家三代都是铁路职工。1969年,爷爷成为一名铁路桥隧工,1991年父亲高见亮成为二连线路车间的一名线检工。那时,做个铁路工人得有一身力气,就比如打道钉这一项,高见亮要用大锤钉100多个道钉,一天下来手被震得端碗都发抖。虽然条件艰苦,但高见亮热爱这份工作,选择留在了边境小城二连。

  2019年,高岩大学毕业后,也考上了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宁工务段,他主动选择来二连线路车间,与父亲成了工友。二连是段里最艰苦的地方,在一线工作了30多年的高见亮最了解。二连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源头,属干旱荒漠草原气候,冬季温度最低零下40℃,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常年风沙肆虐,作业环境十分艰苦。冬天,在户外工作是最难的时候。

  职工们常常要冒着四五级的大风,在零下三四十度的草原戈壁上爬冰卧雪。为了工作的精细度,他们还经常要摘掉手套徒手作业。为了保暖,职工们棉衣套皮衣,防寒服就要穿三四层,但到了野外不到15分钟就冻透了,只能通过不断地干活运动来防止冻僵。

  除了气候恶劣,二连的作业条件也是极为特殊的。由于与蒙古国接壤,二连站内线路设备为宽准轨并行,宽轨采用蒙古国标准轨距的1520mm,一直延伸到国内。宽轨线路大部分是木枕,因国内没有宽轨维修的大型作业机械,所以施工与维修全部依赖于人工,职工们起道、垫板作业时仍需要用传统作业模式——撬棍顶、大锤砸,全靠体力。

  虽然很是舍不得,但高见亮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如今,父子俩在一个工区工作,父亲高见亮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传授给新职工,儿子高岩在工作岗位上也成长很快,还当上了车间的团委书记。父子二人并肩作战,一起守卫着北疆铁路设备安全,成为了车间的佳话。明年,高见亮就要退休了,这是他和儿子一起值班的最后一个春节。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宁工务段二连线路车间,距离中蒙国境线5.6公里,承担着集二、锡二、中蒙联络、宽正线共计44.821km正线、207个股道共计164.965km的站线及282组道岔的养护维修任务。目前车间设7个班组,106名职工,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占到半数以上。

  1984年以来,二连站先后多次进行大规模改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二连线路车间工作环境仍保留了部分陈旧设备、道岔型号也比较复杂。

  2013年,二连口岸开行首列中欧班列。二连铁路口岸是中欧班列中线通道的出入境节点,经该铁路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线路多达70条,向西连接德国、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个地区,国内覆盖全国中欧班列大部分首发城市。

  开行11年以来,二连口岸已经累计出入境中欧班列1.4万列。面对运量递增,维修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二连线路车间的干部职工坚持“扎根北疆、养路报国”的信念,日复一日地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确保了国际干线的安全畅通。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编辑:李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