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为“国家的孩子”寻亲系列报道五)口述史记录“国家的孩子”家国故事

项目组采访苏尼特左旗“国家的孩子”

钢布和(左)访谈“国家的孩子”

钢布和采访“人民楷模”都贵玛

口述史录制中

  2023年至今,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的孩子”口述史项目组采访了近300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国家的孩子”的口述史研究,尚属首次。1960年前后,“三千孤儿入内蒙”书写了一段跨越民族、地域、血缘的共和国往事;60多年来,南方来的孩子们扎根草原,融入当地生活;如今,国家力量又帮助他们寻找亲人,了却晚年“人生当知来处”的心愿。跨越60余载,这个仍在书写的传奇,创造了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还在被不断挖掘、传承和弘扬。

  在草原上生活的“南方人”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镜头前,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缓缓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从小时候被抱养的曲折经历,到上学工作、成家立业,再到眼前儿孙满堂,几十年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老人名叫查干朝鲁,3个多月前,他在家乡达茂旗,接受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的孩子”口述史研究所所长钢布和教授的采访。

  查干朝鲁,是最后一批被送到原乌兰察布盟集宁保育站的“上海孤儿”之一。1963年,约8个月大的查干朝鲁,从上海被送到内蒙古集宁,在保育站适应性生活了3个月后被达茂旗牧民收养、长大成人。这段往事,被许多记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书籍、资料记录过。

  而在口述史录制中,查干朝鲁畅谈了自己曲折的求学路、成为蒙汉兼通的基层干部、工作多年获得多项荣誉、积累的牧区工作经验、子女和家庭的情况,以及60多年的人生感悟和思考等。一段生活丰满的人物故事,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 '三千孤儿入内蒙'已经60多年了,该是记录他们人生故事的时候了,这项抢救性记录工作,可以说是迫在眉睫。”2月23日,钢布和教授告诉记者。与纸质档案“如实地揭示历史”不同的是,钢布和希望口述史更丰富地保留受访者个性化特征:他们的语言、思想认知、生活环境等,从而展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经历和所思所想。

  首次开展全区范围口述史研究

  2023年4月,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的孩子”口述史研究项目正式开展调研,系统开展全区范围内“国家的孩子”口述史录制,尚属首次。近一年来,钢布和带领项目组成员,走向内蒙古的农村、牧区,调研走访了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地,记录了近300名“国家的孩子”的口述史。

  偏远地区、年龄偏大的人,是优先录制的受访者。随着受访群体年龄逐渐增大,录制口述史的紧迫性越来越强。项目组在广袤草原的每一个蒙古包里,在深入生活的每一次讲述中,记录着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连接点。每到一处旗县、乡村,当地“国家的孩子”都会在联络人的组织下,穿上节日的盛装,相聚在一起。项目组鼓励他们多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也给予相应的支持。

  近一年的走访调研中,钢布和了解了老人们心理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于是,大学生与“国家的孩子”手牵手、心连心的公益行动随项目一起开展。项目组的大学生们,与农村牧区的叔叔、阿姨们建立起了微信、电话等联系渠道,通过这种方式交流和沟通,也进一步增进了项目调研的深入。

  钢布和告诉记者,口述史的研究更具时代特色,能记录受访者的回忆、主观感受、经历和判断,保存口述凭证,并将个人生活史纳入研究中,让后人更直观地体会当年内蒙古“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怀。

  项目组计划用两年时间实地调研、访谈,形成关于“国家的孩子”口述史专著三部及纪录片、教学微视频等。同时,“国家的孩子”的历史,还将被制作成教程,应用于教学中。钢布和认为,“国家的孩子”的人生经历,体现着艰苦奋斗和感恩团结的集体精神。挖掘、传承、弘扬好“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中蕴藏的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

  续写团圆故事

  去年11月,“国家的孩子”口述史项目组采访的锡林郭勒盟受访者,已有通过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寻亲专班行动,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为“国家的孩子”的故事增添了感人的团圆篇章。

  锡林郭勒盟是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最多的区域,也是项目组最早展开调研的区域之一。从档案记载可知,当年锡林郭勒盟共收养孤儿近千名。当时的地方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中这样写着:“全盟共办五所育儿园,八个旗县都领养了儿童。前三年,共移入儿童515名,常州移入135名,上海移入303名......领养儿童,进入牧民家里后,大多数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话,大一些的还学会了骑马,结束了多年来牧民渴望儿女的要求,增进了家庭和睦和民族团结。”

  1959年到1961年,新中国面临着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孤儿达到几千名。党和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对充足的内蒙古。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刚到草原时,孩子们衣服上都别着一块小布条,上面的数字编号是他们的代号。走进草原上的蒙古包,他们有了新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名字。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草原母亲以博大胸怀抚育了来自远方的孩子;60多年后,“国家的孩子”们早已深深融入了自己生长的草原,儿女绕膝,安享晚年。

  2023年4月至今,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累计采集了200多份“国家的孩子”的血样,帮助14人找到在宜兴、常州等地的亲人。跨越历史长河,当年一个个不知来处的“朱593”、“江1525”、“申1615”……,有了丰富鲜活的人生,而这段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仍被后人续写着。文/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编辑:李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