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原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释义】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木粗大。毫末:幼苗,比喻细小。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而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的泥土堆起来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这三个实例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形象地论证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
老子“大生于小”的思想对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产生了影响。在《荀子·劝学》中,荀子提出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观点。但与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据此提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积极进取的主张,与老子顺应自然的“无为”“无执”思想大异其趣。相同的前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儒道之间既相互取益又相互抵牾的复杂关系。
【启悟】
古语说“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浩渺的中国历史和广博的中华文化蕴藏着不少这样简单而深刻的哲思。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箴言妙喻,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经世感悟到“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的真知灼见,无不说明同一个道理:万事起于忽微,若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没有锲而不舍的量变,就绝不可能有水滴石穿的质变。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从王羲之洗笔染“墨池”到达·芬奇“画蛋”始成,从袁隆平躬耕田野“禾下乘凉梦”成真到莫言埋头著书获“诺奖”,从殷玉珍战天斗地治黄沙镌刻绿色奇迹到屠呦呦千万次实验终于发现青蒿素……正是因为他们从零开始深耕厚植、笃定前行,经年累月、久久为功,终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远大的理想应从当下开始行动,伟大的事业要从眼前点滴做起。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只有持之以恒的积淀。事业越是伟大壮丽、目标越是光辉灿烂,就越需要执着清醒、笃行致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积小成果为大成就;需要我们一以贯之、一往无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多积尺寸之功、多尽精微之力,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无论国家还是个人,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只要我们拿出“日拱一卒”的韧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躬耕不辍、孜孜以求,总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