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去中国化”何以成了“去中国吧”

  据外媒报道,为节约开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首次考虑关闭在德国的工厂。消息一出,引发不小震动。而今年上半年,大众刚宣布了将在中国投资25亿欧元,以扩大其在合肥的生产基地和创新中心。两相对比,颇耐人寻味。

  不止大众,近两年到中国投资建厂的欧美企业还不少。特斯拉在上海的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去年落户,这是其在美国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宝马集团增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沈阳工厂的升级创新;拜尔集团宣布投资6亿元人民币在江苏启东建设全新的供应中心;美国医药巨头阿斯利康和莫德纳相继在华新建药厂……在个别欧美政客三句话不离“脱钩”“去中国化”,撺掇甚至威逼一些企业放弃中国市场之际,众多外企接连“用脚投票”,“去中国化”成了“去中国吧”,从“在中国制造”,到“与中国共创”,这是用实际行动粉碎“脱钩断链”谬论。

  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跨国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过去几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跨国企业深感其中之变。复杂环境下,哪里风险最低、收益最高,敏锐的企业自然会选择哪里。中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世界市场”,强大的内循环腹地,广阔的双循环空间,孕育着大量需求与商机。同时,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务实高效的政府、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擅长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从建厂到投产到量产,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是最好的例子。

  外企算的是当下收益账,更是未来发展账。近年来,中国创新和绿色发展势头强劲,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不少领域皆跻身世界前列。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强劲的创新活力,标注着前路的无限可能。以电动汽车为例,麦肯锡就建议欧洲车企与中国加强合作,否则和中国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诸多经济论坛上都有类似的发问,“过去10年、20年,大家都享受了中国发展的红利,下一个中国在什么地方?”对此,许多跨国企业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下一个中国,还在中国”。

  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挑战,是稳定不是动荡,是保险不是风险。过去几十年的事实证明,那些懂得中国经济增长逻辑、尊重事实和市场规律、具有发展眼光的人总能做出明智判断,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中获益。如今,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中国依然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乐意与全球一起做大“蛋糕”、分享“蛋糕”。面对这样的合作伙伴,商界人士心明眼亮,一些政客或镇日聒噪、或装睡装瞎,又能改变什么呢?

  开放、创新的沃土,就是投资兴业的热土。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54家,同比增长11.4%。相信还将有更多外资企业选择中国、扎根中国,续写发展共赢的故事。(晁星)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