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只有每个人真正自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升群众生态道德素养,必须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要深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有效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过程是由“知”到“行”的过程,为了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就要接地气、通俗化,从知、情、信、行出发,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要在群众中系统普及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生态道德准则及规范、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更新和完善人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动之以情,就是要强化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人们崇尚自然、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操,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觉选择。笃之以信,就是培养群众强烈的生态道德意识,并使之升华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导之以行,就是要引导群众将生态保护真正付诸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好生态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中,大气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需要统筹治理、协同控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所强调的“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统筹”“协同推进”等关键词,均体现了对系统观念的坚持和创新应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源头、过程和末端的有机结合,深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善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让各项制度措施形成协同联动效应,持续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涉及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环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还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要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从根本上破解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应着眼于能源供应、消费以及排放系统的脱碳革命,重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关键领域,多措并举,稳步推动。能源方面,需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工业方面,要重点推动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电力等能源密集型产业部门加快节能减排,大力推动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加快构建绿色生产制造体系。建筑方面,要营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社会氛围,严格执行并持续优化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改造、评价等标准或规范,推动“绿色”融入千家万户,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交通方面,要重点围绕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绿色物流体系等建设项目和绿色交通工具的逐渐普及,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智能低碳交通网络。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决定》针对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包括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资源产权流转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体系等;其次,要提升“造血”功能,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挖掘生态价值,突出生态体验,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市场化配置交易,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保护补偿;其三,要注入金融活水,建立多元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等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产品,探索开发生态产品权益、收益与信用相结合的专项金融产品,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推动投融资多元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发展优势,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张海庆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