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
俄罗斯族群众载歌载舞迎游客
百年木刻楞
额尔古纳市位于祖国版图最北端的“雄鸡之冠”,因额尔古纳河得名,是黑龙江的源头、大兴安岭的北起点。该市传统村落以木刻楞传统民居为特色,融合中西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已成为祖国北疆一道美丽风景线。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以“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为工作路径,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保护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切实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留住乡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2013年以来,11个边境村被录入国家级传统村落,2022年成为示范县。
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赋能传统村落新活力
在推进传统村落系统性保护工作中,额尔古纳市以戍边文化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赋予其新的活力。
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55处传统“木刻楞”建筑,分别制定保护措施并实施挂牌保护,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集中修缮42处,保持风貌统一、色彩和谐,让百年民居重现光彩。同时,建立非遗分级保护制度体系,设立非遗信息资料中心,建成传统村落、非遗和民俗3个展示馆,带动村民自筹资金建设23家个人民俗馆,有效提升了村民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归属感。
额尔古纳市还着力培养文化传承人。举办专题培训班,精心培育非遗传承人,当地群众结合俄罗斯族婚礼、巴斯克节、泼水节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创作出一批民间文学作品。以“记乡情、忆乡愁”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让非遗在传统村落中焕发新生。
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面
结合生态保护、交通线路等多种因素,额尔古纳市划分传统村落保护区、风貌协调区、环境协调区,对传统村落及周边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打造,形成点、线、面整体联动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格局。
为加大边境地区乡村建设,该市进一步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坚持集中力量、久久为功,近年来累计投入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资金20亿元,撬动其他资金及民间资本4.3亿元,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科学规划合理分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实行规划、保护、传承、利用、发展、提升“六步走”。以G331国道为主线,串联起11个独具风情的传统古村落,结合资源优势和分布特点,构建“一带、两区、三点”集中连片利用规划体系。
该市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制定了《传统村落风貌导则》《木刻楞房屋修缮与利用指南》等指导性文件,鼓励群众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自筹资金进行修缮升级,全市1000余家特色民宿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
注重产业发展的延续性 树立兴边富民新样板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大力发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形成村落与景区相互依托、集中连片有序衔接的发展格局。
充分释放俄罗斯民族风情,让游客住在传统民居、品尝民族美食、游在传统村落。经多年培育发展,家庭游接待户年均增收十万余元,有效激发了当地居民及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传统村落的热情,百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也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25户新居民在恩和村定居生活。
为丰富文化内涵,当地持续打造油画小镇品牌。以恩和为核心,将传统村落独特风光、优美环境、民族风情作为创作源泉,成功打造恩和油画小镇品牌,已成为全国油画艺术界一个独特标志。
步入奥洛契田园综合体,这里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独特的农耕文化,带动农副产品销售。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进一步强化三产融合发展,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与全国森林康养试点有机结合,进行现代化维修改造,打造“望见”系列高端森林康养度假区。依托室韦村、临江村等,重点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如今,该市产业融合发展正加快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转变。
经过3年的试点集中打造,目前额尔古纳市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培养出51名木刻楞制作技艺匠人、110名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全市仅列巴制作工坊就达300余家,年销售额过亿元,进而带动群众参与文旅产业发展,从业人数近两万人。2023年,额尔古纳全市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额尔古纳市将继续深化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与利用模式,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展示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建设好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不断丰富北疆文化内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张梁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