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清晨,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45岁的蒙古族村民敖特根花起床洗漱完毕后,便给自己家的8头肉牛准备饲料。
敖特根花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以后,她丈夫在村里的帮助下开始养殖肉牛,村里也帮她在附近的温室大棚找了一份工作,她每年工资收入有4万多元,现在,全家收入稳定,生活富足。
“这些年来,村里投入大量资金帮我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还给我找工作,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我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信心。”敖特根花说,“村里的人很团结,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
近年来,赛汗乌素村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建设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幸福乡村、创建多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多彩乡村,把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北疆。
如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赛汗乌素村党委认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为此,村党委书记王二占深入村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晒黑了脸庞,也摸清了情况。
赛汗乌素村党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指导村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以“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葡萄产业,通过多种形式辐射带动葡萄种植户增产增收。
想要发展葡萄产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抓好土地这个农业的“地基”。在赛汗乌素村424户常住居民中,300户耕地适宜集中耕种,村党委将这些土地集中流转给企业和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王二占带领村民种植葡萄1100亩,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种植能手王胜云带动100多户村民和他一起种葡萄,有50多户村民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在村党委和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全村近20户蒙古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和其他村民一样都走上了小康路。
“我们村流转的大部分土地,实现了公司化、现代化经营,村民收入大幅提高。在公司和村合作社经营过程中,争取不落下一个,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打工就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全村村民逐渐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王二占说。
如今的赛汗乌素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百姓生活富裕、宜居宜业。今年9月27日,赛汗乌素村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一崇高荣誉。
(贺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