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压沙
清晨的阳光洒向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线流沙联防联治示范区,壮观的防沙治沙场景展现在眼前。从人工治沙到机械治沙,从因地制宜到就近取材……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都展现出治沙人的智慧。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从用料就地取材、推广运用机械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防沙治沙降成本、提效率,在与沙的博弈中探索和开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子,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
种苗自给自足增效益
在磴口县千亩沙生灌木育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成片的梭梭根粗苗壮。随着机械经过,一行行梭梭苗就被从地里拔起,工人们将梭梭苗整理捆绑,等待运往治沙项目区。
“我们从5月份开始培育梭梭苗,目前已开始冬季起苗工作。今年是我们首次在磴口县的基地繁育乡土树种,苗木生长状况好,根系粗壮有力,适应性也强。短途运输和边采边栽的模式保证了本土梭梭苗含水量高,提升了防沙治沙造林的成活率。”内蒙古沙漠本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均说,“现在苗木也对外销售到甘肃、宁夏等地,销路非常好,经济效益可观。”
在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的良种育苗基地,20多名护林员从11月1日开始起苗20亩、共计256万株,利用13天时间完成了梭梭起苗工作。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已培育出大批梭梭、酸枣等树苗,都是抗旱、耐盐碱、耐贫瘠等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正在分批投用到防沙治沙造林项目中。
林木种苗是防沙治沙、保障造林绿化的基础和前提。按照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我市科学测算种苗需求,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积极开展苗木繁育,在为本地防沙治沙提供充足苗木的同时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实现防沙治沙种苗自给自足、降本增效。
用料就地取材降成本
走进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分区分块试验的小麦、玉米、葵花等农作物秸秆及芦苇铺设的草方格映入眼帘,一株株玉米、葵花秸秆紧密相连,形成一片片连绵不断的沙障,固定在沙丘之上。
“使用本地购买的各种农作物秸秆节约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也节省一部分人工劳务费。经过初步测算,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葵花秸秆、芦苇等材料的每亩固沙成本要比稻草低100元。”磴口县蒙晟生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常春说。
在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歼灭区,用黏土、聚乙烯阻沙网等各种材料做成的方格沙障,将沙漠牢牢锁住。
“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先后选用麦秆、稻草、芦草、合成纤维阻沙袋、聚乙烯阻沙网等14种不同材料进行沙障固沙试验,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筛选出施工成本低、易操作、方便就地取材的麦秆进行工程固沙,不仅降低了治沙成本,还有效解决了本地麦秆处理难题,实现了麦秆的无害化利用。”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
在因地制宜改良沙障铺设技术的同时,就地取材也很关键。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以科学规划和创新治理手段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大力推广“蒙材蒙用”、就地取材,通过深入挖掘麦秆、芦苇等本地资源,有效降低治沙成本。据了解,利用本地麦秆压沙每吨可节约成本400元左右,每亩压沙成本可降低100元左右,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运用先进机械提效率
近日,在蒙能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压沙机轰鸣着将草“嵌”入流沙中。
“之前我们采用的是人工压草方格的方式,人工费用高、效率低,每人每天最多压1亩地。今年以来,我们陆续引进了一些压沙机械,效率比过去人工压草的效率翻了一倍,效果也更好,草压得更深更牢固。”现场施工人员赵建军说。
今年以来,磴口县加大先进机械的使用力度,推广运用沙障铺设机、固沙机、自行式压沙机等,提高压沙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工成本,不仅加快了防沙治沙进程,也为未来的治沙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
乌拉特后旗则结合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把治沙机械研发作为科技攻关重点,深化与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内蒙古农大等院所院校及本土企业的合作,满足防沙治沙产业链机械需求。
科技是新时代防沙治沙的重要支撑,必须告别“人海战术”,使用先进机械装备。在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工程固沙过程中,巴彦淖尔市不断加大先进机械使用力度,加强沙障铺设机、固沙机、自行式压沙机、一体化植树机等机械设备的运用力度,提高了栽植、压沙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杨青 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