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石拐老区的矿山记忆

大发商业街旧址成为文保单位
石拐老区废弃的煤矿
大发街老建筑
石拐老街的老房如今是个小博物馆
石拐街道老街巷
fcf3e2ccdbcfc1d105a2441228d04a1.jpg
还原矿工生活

  几个月前,包头市石拐区石拐街道党工委书记哈斯送走了一个来老区拍网络短剧的剧组,老街中心区域的布景还没有更换。站在这里,就好像置身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城,时代感拉满。百货商店、职工俱乐部等老建筑,写满了往日回忆。如今,老街居民只剩下1500多人,往昔煤炭业兴盛时的热闹一去不复返。

  几年前,石拐街道有了新身份——大青山影视基地。由于矿区人口的陆续搬迁,大量老建筑被闲置下来,成为拍年代剧绝佳的取景地,因此吸引了不少剧组,近年来先后有《立春》《北方大地》《漂白》《叵测》等影视剧来此拍摄。老街老房们,正用全新的身份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石拐街道位于石拐老区中心,是现在石拐老区唯一的城市街道。以前,这里是石拐区行政中心,2014年石拐区委、政府及部门单位相继搬迁至喜桂图新区后,石拐街道接管五当沟街道,并由石拐街道继续为老城区居民提供服务。2020年底,按照石拐区政府区划调整要求,石拐街道又代管了原大磁、化工厂、大发辖区。

  在离石拐街道不远的大发街,最近正在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漫步大发街,两公里左右的街道两侧,是曾经的照相馆、发廊、修理铺、书店等各式各样的店铺,当年的辉煌仍历历在目。如今,这些店铺早已人去楼空,经过重新改造,这里又恢复了生机。

  为更好地呈现老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南至大发洋桥、北至大发办公室旧址、矿二小学,总长约1000米。这里涵盖了近百年历史的煤炭工业、铁路和生活遗址遗迹。重现历史建筑风采,留住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原包头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郭庆林,对石拐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大发街,可以说见证了石拐区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清朝末年,石拐一带的小煤窑遍布沟沟岔岔,有几位山西移民在今五当召镇新曙光村附近租地建起小煤窑,为了祈福财源滚滚,将煤窑起名为“大发窑”。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一区域统称为大发窑。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和走西口的二次高峰到来,大发的商贸活动更加活跃。新中国成立后,该区域成立街道办事处,称“大发街道”。随着厂汉沟矿的正式投产,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大发街生活的居民、矿工达到3万余人,其繁华程度不输城区。

  石拐是一个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传统资源型矿区。其煤炭资源开发可追溯到清雍正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13年,辛亥革命先驱孔庚创办漠南矿业有限公司,成为包头最早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掀开北疆煤炭规模化开采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与包钢配套建设的“一五”计划国家重点项目,大青山煤田的开发使石拐区成为包头市能源基地。1958年包头矿务局成立,其五大主力煤矿生产的原煤不分昼夜地由火车运出,支援生产前线,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的景象。据统计,鼎盛时期,方圆15平方公里的石拐矿区散落着100多家小煤窑;截至2006年,石拐区50年间累计生产原煤2.1亿吨。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枯竭,一度辉煌的草原山城石拐区,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2011年,石拐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通过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老工业区综合治理等保障住房工程,石拐区6万余居民陆续搬出老城区。

  今天,石拐老矿区,已不仅是一片土地,一段时光,更承载着独特的矿山文化,承载着矿山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奋斗历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建筑的改造正融入老区的日常生活,使满载回忆的老街迎来华丽蜕变。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