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和志愿者作为基层治理的两支重要力量,各具不同的资源优势。志愿者来源广泛,身份多元,有热情、有爱心,有行动;社会工作者经过培训,专业性强,有理论、有方法、有技巧,二者相结合既推动了志愿服务的提档升级又宣传推广了社会工作理念价值,突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红山区深化拓展“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实现志愿者的“广”与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激活“基层生命力”。
“阵地”利用结合 提升志愿服务“家融合”
共享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阵地,为志愿服务搭建全方位实践参与平台,推动社工与志愿者常态化合作,以陪伴辅导方式引导志愿者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社区治理等领域服务工作,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坚持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社工+志愿”双方联动的运作模式,例如赤峰双雅社区服务中心是由专业社工组成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托西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一志愿服务阵地,推动资源共享,搭建项目对接平台,以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
“项目”设计结合,提升志愿服务“生命力”
红山区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与管理,推动志愿服务由碎片化转向系统化、短期化转为项目化、一次性变为持久性,强化了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项目的融合与效能。基层社区党组织与社工利用社区治理经验、志愿者招募能力及矛盾调解专长,综合设计志愿服务方案,将单次活动扩展至同类群体,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化落地。例如,长青街道社会工作者将远近闻名的“老高交通岗”在社区拓展延伸为“老高志愿服务队”,通过法治进课堂、开学法治第一课、法治专题讲座等活动,采取讲故事、现场互动、案例小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法律法规、防范校园欺凌、预防性侵害等法律问题进行普法,为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专业”方法结合,提升志愿服务“纵深度”
红山区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背景和优势,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中的介入方法与技巧应用于解决志愿服务中的复杂问题;而志愿者则在志愿服务日常帮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精准协同的服务模式,共同全面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银龄正当时”志愿服务项目组建银龄宣讲队、银龄文娱队,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社工协助社区老年人组建数字学习小组,发挥专业优势解决老年人对生活中需要使用智能设备的切实困难,最终实现“以老带老、银龄互助”。此外,通过深化合作,解决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知识不足等迫切需要,红山区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服务过程除了传统的专家培训、集体培训,还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增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效能,拓宽志愿服务全流程的延展度。例如,“博物馆红领巾志愿讲解项目”由专业社工指导培训150余名红领巾讲解员,这些红领巾讲解员在赤峰市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等地进行志愿讲解,以青少年之声讲好中国故事。
“治理”资源结合,提升社区参与“凝聚力”
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柱,其作用不可或缺。红山区充分利用区内平台阵地和资源优势,以社区为舞台,广泛吸纳民众声音。通过多方联动,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聆听民音,了解民意,切实满足群众需要。例如,铁南街道铁南社区实行清单管理,由社区链接各类资源,形成资源清单;由社工“入户走访”“暖心敲门”,收集需求清单;由志愿者将资源和需求结合,制定项目清单,将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通过“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双方精准对接需求,制定对应计划,确保资源最大化利用。铁南社区在2023年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领域”联动结合,提升志愿服务“覆盖面”
红山区志愿服务队遍布环境保护、医疗救助、应急救援、法律援助等八大领域,汇聚了党员、青年、退役军人和老年人等多元志愿者力量;与此同时,红山区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覆盖老年、妇女、残疾人和青少年等多类群体,两者重合度高。通过精准对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与志愿者供需,红山区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边界,强化“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深入挖掘各领域志愿服务潜力:组建新就业群体“‘骑’心向党”小哥志愿服务队。外卖快递小哥作为“特派员”同社区社工共同开展社区治理,做到对小区隐患实时掌握;赤峰市第二医院由专业陪诊员和医院护理人员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医”家人陪诊服务项目,帮助独自就医的老年患者进行挂号、就诊、缴费等服务;红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北疆蓝焰志愿服务队”由休班时间参加志愿服务的消防救援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学生组成,通过开展日常防火宣传志愿服务,逐步形成由“社区”辐射“全区”的消防宣传方式,使消防安全知识在“最后一公里”得到有力延伸。
借助“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红山区积极推动红山社工与志愿者成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推动者和协调者,共同参与促进基层治理,提升为民服务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
(王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