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十四五”规划冲刺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召开的两会,意义非凡。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通辽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十分亮眼——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达到1686亿元;
争取到位上级预算内项目资金和国债资金超200亿元,创历年新高;
签约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609个,到位资金39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增速居全区前列;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创7年来最好水平;
粮食总产量194.1亿斤,刷新全国粮食主产区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
“通辽牛肉”品牌价值达到271.6亿元;
……
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中国式现代化通辽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这也是通辽市县乡党委换届三年来,通辽市直面经济运行失速掉档、产业动力接续不足、发展信心普遍受挫的“困局”,在泥泞中跋涉、从困顿中奋起,实现了“突破困局”的目标,形成了“跨越追赶”的势头,交出了“破局”答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通辽预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积极务实的目标任务描绘出今后发展的美好图景。通辽市将紧紧聚焦“全方位突破困局、高质量跨越追赶”工作目标,不断夯实现代化通辽建设的物质基础,全力以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形成更多突破。
“项目为王、招商为要” 破局追赶闯新路
三年前的通辽,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出现负增长,生产力接续不足、项目建设后继乏力的问题充分暴露。
面对严峻形势,通辽市委、通辽市政府立足本地实际,深刻分析经济形势,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行动,提出“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热潮。
三年多来,通辽市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招商引资举措,积极争取项目落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年度投资规模突破500亿元,基本实现了三年翻一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超千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实施招商引资实效提升年行动,打好招商引资持久战、主动仗。
“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是通辽市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一招活棋,作为见证者,通辽市政协委员,通辽市投资促进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康君对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信心十足:“2025年,我们将继续坚持‘项目为王 招商为要’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始终将绿色发展贯穿于招商引资全过程,探索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形成‘市本级+旗县市区+国有企业’一体化新模式,在围绕主导产业链前端总量做大、后端链条拉长、附加值提升的同时,抢占未来产业、新兴产业赛道,强化新质生产力领域招引力度,力争到位资金和实际吸收外商投资实现适度增长。”
“2025年,科尔沁区将继续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战略方针不动摇,以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为引领,把握‘两重’‘两新’利好政策机遇,抢抓‘十五五’规划编制窗口期,推动实施‘谋划研究、策划包装、联审论证、储备入库、启动前期、开工建设’项目谋划机制,打造谋划、策划、规划工作全链条,围绕超长期国债、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谋划实施一批承接产业转移、资源精深加工、新兴产业培育等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到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计划,通辽市人大代表,科尔沁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金树国如数家珍:组建专班系统策划、动态盯跑,切实提升争资项目成熟度、成功率,确保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增长率达到100%。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实效提升年”行动,建立“一名领导、双向发力、前后联动”的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协同机制,推行分级调度、点名通报、“三单一函”等闭环管理办法,灵活运用平台招商、场景招商、基金招商等手段,创新开展以投带引、招投联动,聚焦绿色食品加工、玉米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按图索骥、填空招商,着力打造投资优选地、招商会客厅的“投资科尔沁”品牌,确保年内引进超千万元项目100个以上,实现签约项目开工率50%以上,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5%以上,切实让中心城区龙头地位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绿色优先、扬长补短” 破局追赶稳基础
如果说“项目为王、招商为要”一着活棋为通辽突破困局、跨越追赶破题开路,“绿色优先、扬长补短”就是通辽破局追赶的“关键一招”。
通过综合发挥资源、区位、政策配套、电网保障方面的优势,通辽市积极推动项目建在通辽、电量用在通辽、红利留在通辽,加快形成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的通辽特色、通辽亮点、通辽优势。三年来,一批绿能替代、源网荷储、园区绿色供电等项目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实现翻一番,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8.3%。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牢记“国之大者”,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5年,我们将继续大干快上新能源项目,深入开展重大项目谋划行动,抓住‘十五五’规划窗口期,谋划一批‘管当下、立长远’的重大项目。”通辽市政协委员、通辽市能源局副局长郭景华谈到“绿色优先”、发挥通辽长处,思路十分清晰:“今年我们计划实施重大项目4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65亿元;持续优化电网结构,全年计划实施22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11个,推动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构建多能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绿电替代,推动铝镍硅新材料等载能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蒙东(通辽)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谋划布局绿氢、绿甲醇、绿氨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各旗县市区多管齐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量体裁衣”推行“定制厂房”服务,让更多企业“拎包入住”、快速投产。2024年,通辽园区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项目完成率104%,科尔沁、扎鲁特、奈曼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创建高水平工业园区重点支持园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工业园区建设,探索“管委会+公司”合作共建模式,推动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2025年,通辽市将强化项目建设服务,优化审批报批衔接流程,综合实施“停滞项目救活、闲置资产盘活、已配置要素激活”工程,推动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全年开复工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力争投资突破600亿元。
“攻坚创优、创新突围” 破局追赶势头足
“这里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地方,短短1个星期就完成了临时用电、临时道路的铺设,让我们企业顺利进场施工,实现3个月完成主体建设。”内蒙古君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郑荣敏对开鲁县为企业提供的“保姆式”服务赞许有加。
开展以案促改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专项行动,全面调整干部状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出台“1+10+7”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转变“甲方思维”,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亮晒比评”活动和“利企政务服务”百日行动,以“考”促优……通过接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争优年、创新年行动,通辽市各级干部服务经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营商环境质量评估排名跻身全区第一方阵。
通辽市政协常委、科左中旗政协副主任石秀梅认为,通辽市委、通辽市政府集全市之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攻坚,打造重信践诺的“诚信之城”,为现代化通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用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强化契约精神,兑现承诺事项,加快项目落地。在诚信建设方面,我建议加快推进信用信息数字化进程,建立信用评分大数据模型,创新设立助企融资信用广场,探索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融合应用,抓好行业领域信用修复培训指导,规范信用承诺和信用监管,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年行动,坚持把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7个专项提升工程,锻造7条优质高效服务链,打响“近悦远来·营在通辽”品牌。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通辽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梳理涉企政策,整合涉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融资服务、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企业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辽市人大代表刘锦涛是内蒙古华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部部长,在他看来,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满弓紧弦铆足劲,波澜壮阔又一程。“全方位突破困局、高质量跨越追赶”的目标已经明确,新一年通辽高质量发展的“施工蓝图”催人奋进。全力以赴拼经济、干字当头抓发展,全力打好“十四五”收官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通辽,正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