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通辽

深化改革添动力 培塑发展新优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一列列中欧班列将“通辽制造”运往世界,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加速推动高端铝产业向“绿电铝”“价值优”转型升级》案例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等一批改革典型获自治区认可……

  2024年,通辽市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重点难题,用开放的举措拓展发展空间,用更优的环境厚植发展优势,改革创新实现多点突破。

  改革,似破晓之光,如长河奔涌,为通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更优营商环境”……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改革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步入“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通辽市高质量发展?参加全市两会的通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务实意见。

  与会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破除制度约束、以开放增添发展动能,主动抓出改革的新气象,奔着目标改出发展的新天地。

  以改革之力 破发展之困

  问题所在,就是改革所向。

  2024年,通辽市借改革破除积弊,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国家和自治区级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府院联动”“8分钟法律服务圈”等9个案例获评全国典型,“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医保DIP支付“五维一体”综合管理等经验做法在全区全国推广。

  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为全市突破困局、跨越追赶积蓄了强劲动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民营企业信贷融资、政府采购、参与招投标等方面的举措。

  围绕如何为国有企业发展赋能,通辽市政协委员、霍煤集团纪委书记王向宇认为,应继续加大对国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持续为国企改革赋能,确保国企“压舱石”“顶梁柱”作用充分发挥。通过政策创新赋能,以“助企行动”为契机,为国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战略方向赋能,从全市角度统筹优化国企的产业布局;通过深化改革赋能,帮助、指导国企以深化改革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国企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国企高质量发展。

  教育、医疗关乎千家万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通辽市人大代表、科左后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张春玲就聚焦做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等相关工作提出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才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要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远程医疗服务的广泛应用,让专家资源能够覆盖到更多地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让通辽市人大代表、科左后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白福全倍受鼓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齐教育资源短板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基层教师代表,他认为应持续优化基层教育布局,坚持城乡一体化进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学校间师资均衡配置,同时加快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孩子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汇聚创新之能 引领未来之变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发展需要什么,科技就攻关什么。2024年,通辽市实施科技“突围”工程重点项目及关键攻关项目49个,电化学储能等多个点位取得突破,蒙药传统制剂二次开发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破零”,净增科技型企业7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亿元。

  2025年,通辽市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发展智慧农业,推进肉牛产业数字化。这让通辽市政协委员、内蒙古神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边慧龙增添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内蒙古神鹰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主攻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方向。2024年,该公司联合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等单位成立了内蒙古防沙治沙“空天地”协同监测与诊断评估创新联合体,联合体开展的“内蒙古防沙治沙‘空天地’协同监测与诊断评估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成功获批了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目前该项目正稳步推进中。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团队的技术优势,结合通辽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出相关的农牧业智慧化产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通辽经济高质量发展。”

  乘“通达辽阔”之势 走“对外开放”之路

  西辽河畔,新潮涌动。

  2024年,总投资1.5亿元的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5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为通辽市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该中心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促进通辽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外向型项目集聚。

  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位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获批后开发区积极推动申建运营,将其作为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平台。

  通辽市人大代表、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通辽市园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秦崇表示,开发区将持续深化与沿边口岸和临近港口城市协作,整合通辽保税物流中心、中欧班列、内陆港等平台资源,推动建设通辽国际陆港物流中心,通过提升进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切实推进扩大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挥平台优势,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通辽市扎实推进自贸区创建工程,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实现“一单制”“一箱制”。

  2024年,通辽市新增实际经营外资企业17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0家,外资外贸实现“双增长”,这既有量的合理增长,也有质的有效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作出系列部署。

  通辽市将开展区域合作深化行动,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保税物流中心、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开放平台提能增效,着力畅通重要工业原材料进口、特色产品出口通道。深化京蒙全方位合作,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通辽新篇章注入更加充足的开放后劲。

  对此,通辽市政协委员、中共通辽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姜占新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化区域合作提出了通辽方案。下一步,通辽市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让更多产自科尔沁草原的品牌通过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走入国际市场。

  以营商环境之“优” 谋经济发展之“进”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024年,随着“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有力推进,通辽政务服务系统更加惠企便民,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7.4万件,推出12个本地特色“一件事”,线上办理业务数量提升,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高效办成一件事”进行系列部署。通辽市将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拓展升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应用场景,深化“一表通”改革,探索实施“一码通办”,推出“12345+网格化”等一批惠企便民服务举措,确保网上办事率达到95%以上。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通辽市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举措之一,“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年行动、助企行动、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这些内容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和群众是“考官”。通辽市政协委员、玛拉沁生物公司总经理孟祥军说,新形势下通辽市打造更优营商环境,还要向发达地区看齐,更深层次地解放思想,坚持服务思维,真正地突破创新。同时还要制定一些适合通辽市特色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再加上各部门的主动担当作为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通辽市的营商环境未来可期,也必将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王晓飞 陶欢)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