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有形有感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呼和浩特市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底蕴,将北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发展中,提出了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的工作目标,成立了北疆文化研究中心,推出了一批重点剧目、图书、项目和品牌活动,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和多场具有影响力的演唱会等,有力地提升了首府文化能级。接下来,首府将通过有形有感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加强研究阐释和宣传展示,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北疆文化更有知名度和吸引力。

  打造北疆特色“雕塑之城”

  春节假期,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成为了市民、游客的打卡地。1月22日至2月12日,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开启夜游模式,每日闭馆时间延长至22时,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A、B两个展厅,展出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甄选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礼赞伟大新时代”雕塑艺术作品及从历次雕塑主题展中精选的优秀雕塑作品典藏。

  走进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映入眼帘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这是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的作品。徜徉馆内会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雕塑作品齐聚于此,展览从主题到形式,处处体现着对话沟通、互学互鉴的理念。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属国内一流雕塑展馆。建设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是首府提升文化能级、打造雕塑之城的具体举措。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馆长贾特告诉记者:“依托丝绸之路公园现代文化轴,今年,我们将打造内蒙古雕塑艺术中心,举办第二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精心策划‘守望北疆’系列主题雕塑展。通过开设文化讲堂、文化沙龙,推出文博雕塑艺术场馆旅游专线,带动研学、旅游等相关业态,更好地满足首府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博物馆之城” 点燃“发展新引擎”

  “戴上VR眼罩,可以俯瞰祭祀坑的全貌,近距离观赏一号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金杖等多件珍贵的虚拟文物,观看铜器、金器、玉石器的制作,真是太震撼了!”2024年8月23日,“博博会”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三星堆博物馆展位,游客胡凯在体验后感慨道。据悉,“博博会”期间,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237.90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48.98亿元。有552家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参展,4天内参观人次超35万,这也是二十年来参展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和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届。同时,第十届“博博会”首次进入内蒙古举办,也是首届在边疆民族地区举办的“博博会”。

  呼和浩特市文旅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宏建介绍,今年,呼和浩特市将持续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举办“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参与2025年故宫百年系列文博活动,办好全国“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交流汇暨文创大集等重大活动,打造大窑遗址出土文物特展等精品展。

  推动文艺创作繁荣 打造精品文艺作品

  “这部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它提醒我们要珍爱生命,关注个体和生命的价值,也鼓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坚持不懈,勇敢追求梦想。”看完舞蹈剧场《如见》,走出新清华学堂的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张伟告诉记者。

  2024年3月22日、23日,我市倾力打造的舞蹈剧场《如见》,在清华大学倾情上演,为清华师生及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

  精品文艺的创排是增强首府文化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彰显城市精神、提升首府文化能级的重要补充。

  编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等系列书籍,成立乌兰牧骑联盟,创排《昭君》等大型舞台剧30余部,《红山玉龙谣》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获奖提名,《花落花开》荣获文化和旅游部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通过一部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创立了一个个代表首府的文化品牌,探索文化产业形态的创新途径,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实现首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今南表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必将构筑起新时代首府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新的一年,呼和浩特市将从理论研究、内容生产、载体建设、宣传推广、体制改革五个方面,全面落实好行动方案,持续打造出一批好作品、好品牌、好项目、好产业,落地一批优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项目,扎实推进“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建设,全面叫响“文化青城”品牌,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继续走在前、作表率,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杨彩霞)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