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趋势

  【核心提示】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最大的依托和依靠,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壮大,根源就在于各民族对大一统理念的推崇和实践

  ●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科学论断立足大历史观,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

  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通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血脉相融、骨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上的接近,更是文化、习俗、信仰等方面的深度交融。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各族人民更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使各民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依靠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中,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各民族最大的依托和依靠,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得益于各民族共同的大一统信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

  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壮大,根源就在于各民族对大一统理念的推崇和实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分裂与统一。然而,无论分裂多久,最终总能实现统一。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各民族坚持大一统信念的重要体现。在面临外敌入侵等危机时,中华民族更是能够迅速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团结一致的力量来源于各民族对于大一统信念的共同坚守。正是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此外,中华民族在面对内部矛盾时也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化解能力,这同样得益于各民族共同的大一统信念。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超越了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成为各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在面对内部矛盾时,各民族能够基于这一共同价值观,寻求和平、理性的解决方式,避免矛盾激化。大一统思想还体现在各民族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共同追求上。中华民族的全局性目标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各民族在面对各种矛盾时,能够超越局部利益,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汇聚形成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然而,这些地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更加广泛的文化认同。世界上也曾存在同样陆海兼备、具有复杂人文地貌的古代文明,最终都分裂、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凭借各民族文化相通的文化基因,得以克服一次次离散冲击,分而又合,终成今日广土巨族。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社会阶段,血缘纽带起到凝聚族群的重要作用,但中华文明从来不以客观的血缘纽带作为界定华夷的标准,而是以主观的文化、礼仪和制度作为判定华夷的标准,实现了对族群观念的超越,促进了各族群交融,实现了血缘上的融合和文化上的互鉴。这种融合与互鉴,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包容性。

  经济交流和互通有无

  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力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各地区各民族只有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才能更好推动国家经济繁荣、更好实现自身经济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间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不仅促进了物质财富的交流和积累,还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理解。其中,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京杭大运河等重要交通要道,在各民族的经济交流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各民族之间还通过互市贸易、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各地区通过经济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经济联系的加强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

  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

  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特别是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历史充分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历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事件,书写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壮丽篇章。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中华各民族不分你我,迅速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东北抗联的英勇抵抗到‌陕甘宁边区的艰苦斗争,各民族都纷纷拿起武器,共同抵御外敌,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空前团结和同仇敌忾。其中,内蒙古地区的大青山(骑兵)支队团结各族人民,以游击战的方式共同抗日,粉碎了侵略者西进南下的阴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血脉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推动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谱写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内蒙古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这不仅是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光辉典范。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共同抵御外侮,还是和平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情感相亲的历史佳话,不仅铭刻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也成为了新时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作者:刘维卿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