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自1月14日开始,至2月22日结束,为期40天。这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也是有着8天长假的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亿万人跋涉千里,风尘仆仆,只为回家团圆。这场全球罕见的人口迁徙,承载着归乡人的期盼,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脉络。
有人关注春运的“难”——票难买、路难走;有人聚焦春运的“变”——高铁普及、网络订票、服务升级。然而,在所有的变与不变之间,最动人、最恒久的底色,仍是那份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温情。
春运,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更是情感上的归心,是亲情、友情、社会温度的集中展现。温情,才是春运最美的底色,是它让这场大迁徙超越了冷冰冰的数字和统计,成为一场人间大爱的流动。候车厅里,志愿者为老人送上一杯热水;站台上,工作人员耐心指引迷路的乘客;列车上,乘务员在熙熙攘攘中护送孩子找到父母。这些微不足道的善举,汇聚成春运里最温暖的风景。春运不仅是一场体力的考验,也是一场心灵的碰撞。人与人之间的点滴善意,编织出归途中的温暖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旅客,更是温暖的传递者。
科技赋能,也正为春运带来别样的“温暖”。近年来春运的变化令人瞩目,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从人工购票到手机扫码,从排长队进站到刷脸通行……科技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春运效率。然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最值得关注的仍是“以人为本”的温情理念。12306系统的升级,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候补购票功能让买不到票的旅客有了更多机会,老年人优先购票通道减少了他们的购票困扰。铁路部门的“无纸化”服务,在减少排队时间的同时,也保留了人工窗口,照顾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这些细节,正是科技赋予春运的人文温度。春运的进步不仅在于更快的列车、更便捷的支付方式,还在于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人的需求,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关爱。
春运于科技之外的,便是文化上感知与认同的温情。2024年12月4日,春节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而春运也不仅仅是归乡的旅程,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春运,让各地文化在流动中碰撞交融,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根脉。正如季羡林所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民族的根。”春节,是文化认同的旅程,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对“团圆”价值的最好诠释。无论身处何方,人们的归心似箭,正是对这种文化认同的最好证明。
春运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每次都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归心似箭的牵挂,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在滚滚春运大潮中,愿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情,让回家的路更加温暖,让团圆的意义更加深远。(作者:庞博 单位: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