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要求,从诸多方面提出了破解制约我国人才发展问题的现实举措,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今天的内蒙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唯有在推动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上积极作为,不断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体系,才能更好地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对此,要制定精准可行的引才方案。要结合实际,从人才类型、人才标准、人才质量等方面制定与地区发展高度契合的引才方案,确保人才效益最大化;各地各部门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分层次分类别有序推进引才方案,避免一哄而上、相互攀比、无序竞争。要拓宽渠道破题。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对内蒙古而言,引才渠道既要放眼全国、也要面向世界,不断拓宽引才广度,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让源源不断的有识之才奔赴而来。要做好人才引进后续文章。人才引进后,必须做好培育、使用和管理工作,这是留住人才的前提。要以“真心爱才”的温度、“精心用才”的力度、“暖心留才”的厚度,让人才发展与地区发展同频共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我们要把促进人才区域流动、交流和合作落在实处,加快塑造和充分释放人才红利。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严格遵循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充分尊重、保障各类人才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权利,消除用人单位对人才流动的不合理干预;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的各种规定;强化人才流动法制保障,加快制定人才流动相关配套法规,完善人才流动法规制度体系,为保障流动过程中的人才权益、促进人才正常流动提供坚强后盾;优化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一流成果为引导、效标清晰、分层分类、公正公平的人才评价机制。要推动人才均衡分布,加快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人才比例,提前谋划人才队伍大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宏观调控职能,以政策支持、待遇鼓励、职级晋升为抓手,强化人才的科学调配,避免因人才失衡导致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全方位激发人才潜能是实现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除保障人才基本待遇外,应多渠道筹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让他们获得与自身劳动付出相匹配的且具有比较优势的薪资待遇;解决好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赡养老人等问题,让各类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价值、释放能量。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倾心做好各项服务。遵循厚德育人规律,努力造就德才兼备、业务突出、又红又专的大师级人才;遵循竞争成才规律,确保竞争规则公正透明,让真正的人才在比学赶超中脱颖而出;遵循量才施用规律,根据人才特点和专长,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上锻炼成长、发挥所长。要建强人才发展平台,打造人才汇聚高地。抓住“英才兴蒙”计划的有利契机,做大、做强、做精现有人才发展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能够引领发展、突围闯关的新型人才科创高地和人才平台。要大胆使用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通过“挂帅”“赛马”等制度,将经费支配、资源调度、技术路线指挥等权限更多下放给各级各类人才;在人才集聚部门建立“人才本位”体制机制,构建一流人才权责匹配的组织运作体系,对关键少数亟需特殊人才提供特殊支持、特殊通道、特别保障。
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更好保障青年人才发展,要加强政治引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青年人才放到重要岗位、关键岗位、艰苦岗位接受锻炼;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青年人才工作和生活全过程,引导其主动担负起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注重引导青年人才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用。要注重营造宽松舒心的干事环境,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造热情,聚焦破解青年人才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将青年人才从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确保他们敢于勇于全力以赴、放手一搏;健全青年人才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设施,推动建设工作舒心、环境优美、待遇优渥的人才社区和人才街区。要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支持他们在重大区域发展项目中挑重担、当主角,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信任;引导和帮助青年人才走向基层、走近群众,在生动实践中锻炼才智、提升能力;围绕青年人才发展特点,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培养方案,助力更多青年人才冒尖出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贾云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通辽市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