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建议在社区设立专职心理辅导员”“建立正确的育人观、评价观、人才观,从追求‘教育速度’转向增加‘教育温度’”……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理解、重视与引导。

  与此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涉及心理健康问题,可见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隐蔽化趋势,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比如,学习压力过大、家庭陪伴缺失、沉迷电子产品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

  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坚持“治未病”原则,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从教育层面来说,要通过评价改革、教学改革,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从高压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喘口气。

  体育锻炼也是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从2024年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开展课间15分钟改革,让孩子可以更从容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同时,“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运动两小时”,成为很多地方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工作的响亮口号和制度性安排。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还能健心,能让孩子们释放压力、舒展心情、扫除心灵阴霾,其积极意义不可忽视。

  精准识别与及时干预是阻断心理危机的关键。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等,可以精准识别、及时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此外,还要建立心理健康问题高危学生发现及应急处置机制,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及时把陷入心灵困境中孩子从悬崖边拉回来。

  当下,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精神卫生问题,而是已经上升为社会治理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讲,是要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通过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建设等,打造提供更高效、便捷、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陷入心理困境人群提供一把走出困境的梯子。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搭建起有效预防、科学检测、及时干预的体系,才能搭起一张守护青少年心灵的安全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李一陵)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