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幸福“刻度”。从急难愁盼到幸福清单,从一日三餐到品质生活,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服务,缺什么补什么,当生活圈越发便利,圈内服务日益丰富,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
晨曦初照,大街小巷逐渐热闹起来,家门口的早餐店里,腾腾热气裹挟着早餐的香气,食客们围坐一桌,用带着烟火气的寒暄开启新一天;温暖午后,年轻的父母推着婴儿车,漫步至社区的亲子乐园,孩子们在游乐设施间嬉笑玩耍,享受着温馨的亲子时光;工作结束,换上运动装备,开启畅快淋漓的锻炼时光,释放一天的疲惫,还能顺路到市场买好晚餐食材,便捷又高效……在内蒙古,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而这背后是悄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通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为切实解决各生活圈居民的日常刚需问题,我国稳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自2021年开始,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2023年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要科学编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总体方案及各生活圈方案,因地制宜、一圈一策,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近年来,内蒙古也积极推进这项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区1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共建成208个便民生活圈,覆盖408个社区,服务居民超454万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刻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幸福“刻度”。舒适生活,既需要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也需要便捷高效的配套服务。买菜、理发、停车、充电、上学、看病,诸如此类与居民日常紧密相关的行为,能反映居民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为此,便民生活圈建设必须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急难愁盼到幸福清单,从一日三餐到品质生活,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服务,缺什么补什么。当生活圈越发便利,圈内服务日益丰富,居民的幸福指数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便利带来的是活力,烟火气激活的是消费引擎。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50%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都集中在15分钟可及的范围内。乌海市积极引导社会有效投资,科学布局便利型消费,高标准打造品质型消费,推动消费场景融合、业态叠加;赤峰市推动大型商圈组建党建联盟,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开展就业指导、政策宣讲等活动;锡林郭勒盟不断提高便民圈内商业品牌连锁化覆盖率,引导连锁店向社区融合……我区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15分钟可及”的空间优势,全力拓展丰富多样的业态类型,越来越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满足。同时,社区内部旺盛的消费需求,也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积势蓄能。
不再东奔西跑,服务近在咫尺,便利是幸福,舒心也是幸福。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老百姓的幸福圈、满意圈、活力圈,需要相关部门、地方、社会和企业协同发力,推广全域先行区试点城市典型经验,推动各地加快建设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高品质便民生活圈”2.0版,让家门口的幸福感具象化,让璀璨的日子越来越好。(籍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