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增强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在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向心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途径,能够有效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强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在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向心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要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可度,体现了文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形成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认同具有多层次性,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认同,其中精神文化认同最为深层和持久。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影响。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呈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即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文化认同的特征还表现在情感性和实践性上,即通过情感认同和文化实践活动来强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强化。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和情感基础。长期以来,共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育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逐渐转化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下,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塑造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不断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互动,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危机等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文化认同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守民族特色。在文化自觉自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使各族人民在对外交往中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同时,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屏障,能够有效抵制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保持文化主体性。
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深远意义,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使各族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反对民族分裂。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各族人民在中华文化滋养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激发出追求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增强文化认同,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步调一致、携手并进,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
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
强化历史记忆,凝聚民族情感。中华文明的漫长演进历史是文化认同的源头活水,各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是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能够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唤醒各族人民对共同历史的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开展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传统节庆等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通过推进历史教育、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文化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对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认知。通过强化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和心理上的相互融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
塑造共同价值观,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在塑造共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仁爱、和谐、诚信、正义等,能够构建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促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途径,能够让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为准则。共同的价值取向能够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推动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在处理民族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时,共同的价值观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基础,有利于增进理解、消除隔阂。在增进文化认同过程中塑造的共同价值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传承文化基因,系牢精神纽带。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要素,承载着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前提,增强文化认同,有助于促进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使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自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通过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弘扬等方式,能够不断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以更加多元、生动的形式推动文化传播,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基因,系牢连接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在传承创新中增进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途径,能够有效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和领域,使其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传统文化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怀;在高等教育阶段,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在社会教育方面,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协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教育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根基。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保持文化本质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支持传统艺术形式创新转化,融入现代表现手法,呈现更加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各族群众。同时,要支持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文化创新孵化基地,为文化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平台支持。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认证等,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立文化评价体系,科学评估文化发展成果,引导文化创作和生产的正确方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文化资源的均衡分配。要建立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如设立区域文化合作平台、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各民族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文化认同。 (作者:道仁图雅 单位:锡林郭勒盟委党校党建理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