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优化服务和产品供给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核心提示】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中的优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协同发展,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创新是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根本动力,是提高优质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践路径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服务广大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事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事关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指明了方向。

  在加强规划引领上下功夫

  优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结构布局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核心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工作路径,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重点围绕标准化、规范化、均等化目标,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使其同人口变化相协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有效下沉,合理构建以旗县(市、区)为主体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根据地方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服务半径,合理设置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种类、规模,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要推进乌兰牧骑式流动服务的规划引导,改善“面对面”服务的内容、方式,延长服务手臂,向偏远的农村牧区、边境地区等倾斜。

  在丰富内容设计上下功夫

  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所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内容为王,抓好文化产品生产,实施好乌兰牧骑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好“群星奖”等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系统梳理与创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嵌入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生产中,融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源头上丰富文化资源的种类,围绕拓展场馆功能、延伸服务空间、优化产品品质、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数字化发展等方面发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做大公共文化资源“存量”。着力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流动文博展览、特色民俗展示、非物质文化转化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国潮体验中心”。着力创新图书“总分馆”、草原书屋等载体,融合“彩云服务”“鸿雁悦读”等模式,打造“阅读共同体”。着力重塑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入现代技术,构建革命文化全面准确完整传播体系,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线上线下“革命历史沉浸馆”。要充分盘活城市闲置公共设施,合理利用古建筑、古街道等设施,着力打造“文化空间站”“文体活动广角”“艺术感知地”“文旅服务所”“非遗传承工坊”等“小而美”的活动场所。

  在推动协同发展上下功夫

  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中的优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协同发展,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重构文化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要立足地区实际,统筹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创新运营效能,针对不同地区间需求差异,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建设。探索构建“呼包鄂乌”“赤峰——通辽”等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圈,搭建文化资源要素流通平台,推动信息、技术、项目、活动等要素共享共建。要统筹宣传、文化、体育、民政、组织等各部门的职能职责,系统梳理优质文化资源配置清单,统一相关标准,细化任务分工,增强部门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以苏木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中心,有效整合资源,优化文化生态,全力打造立体式服务矩阵,使之成为集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阅读推广、电影放映、艺术普及、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推动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院、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场所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总分馆制建设,形成区内优质资源内循环。统筹建立自治区剧院联盟,为优秀舞台艺术公益性演出搭建协调、联络管理平台。开展城乡“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促进城市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与“文体活动”联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文化协同发展保驾护航。

  在拓展服务方式上下功夫

  提供精准规范、灵活多样的服务是满足群众均衡化、个性化文化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路径。要根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准编制和完善自治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服务目录),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效果、社会结构变化和公共文化需求等因素,动态调整相关标准,增强服务标准落实的精准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要以内蒙古文化云为主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各地规划、常住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等基础要素,构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服务地图,实施“网格化”管理。要推动科技赋能,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基础上,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广电、智慧展览馆、乌兰牧骑展陈馆等,积极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拓宽群众共享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渠道。探索实施融媒体中心文化传播计划,以盟市、旗县(社区)融媒体为载体,以加工、创造网络视听作品为主要内容,打造网络视听展示阵地,确保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城乡界限,让基层群众更便捷地获取优质文化资源。要深化流动文化服务,推动流动文化服务机制化、体系化、常态化。修订《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聚焦更好履行宣传、演出、辅导、服务等基本职能,推进乌兰牧骑改革。要丰富流动文化服务类型,常态化开展流动图书服务、流动文博展览、流动电影放映等服务,把具有思想内涵、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内容送到百姓身边。要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首创活力,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加强对广场舞大赛、群众合唱大赛、村歌嘹亮、村晚、村BA等活动的规划引导,在提高便捷性、参与度、满意度上下功夫,多措并举完善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机制。

  在激发创新活力上下功夫

  改革创新是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根本动力,是提高优质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践路径。要坚持将提高服务效益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改革路径,构建协调高效、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机制,促进文化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探索开展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试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综合体,不断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要发挥市场在优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利用商业综合体、城市酒店、街头公园、高铁站等阵地资源,打造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触达率和影响力。要健全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机制,建立科学的市场统计样本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搭建“以需定供”信息交流平台,发挥群众文化需求对优质文化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以群众普遍使用的媒介为重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研究,努力做到“知不同、找共同”, 以“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方式,提升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创新实施群众数字素养提升工程,抓住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的契机,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等形式,鼓励和引领广大群众共享数字文化资源,构建云上评估、监督和反馈机制,有力有序推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作者李博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