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白云鄂博矿区。图片由白云鄂博矿区委宣传部提供
这里,是著名“世界稀土之乡”;
这里,是“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的发祥地;
这里,是《草原晨曲》唱响的地方;
这里,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的发生地。
白云鄂博,内蒙古草原上一方神奇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正因其闻名世界的资源禀赋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北疆文脉中一个醒目坐标。
神奇土地 千年风雨
如今,站在白云鄂博矿区远眺,已不再是仰视山巅,而是震撼的俯视——
作业区内,两个深达数百米的巨大矿坑里,一层层如倒扣梯田似的环形面上,作业机械隆隆震响,巨大的运矿车辆穿梭不停,勾画出一幅壮观的人工神田图。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蒙古族词作家葛·娜仁托雅退休前,是白云鄂博铁矿的一名软水化验工。对矿区的生产和生活,她再熟悉不过了。
葛·娜仁托雅告诉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稀土之乡”白云鄂博的采矿区域。大自然数亿年的孕育,在这里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铁、稀土、铌等多种元素的共生矿床。
据资料记载,白云鄂博蕴藏着占全世界已探明总储量41%的稀土矿物以及丰富的铁、铌、锰、磷、萤石等182种矿产资源、71种矿物元素。
走进矿区智能控制中心,只见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矿产资源三维建模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等模块运行情况,采场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行状态一览无余。
工作人员介绍,矿区生产实现了开采环境数字化、采掘装备智能化、生产组织精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以及经营管理高效化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5G智能矿山新模式。
白云鄂博,历史上曾是北方少数民族驻牧的草原。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在此留下足迹。
康熙三年(1664年),清王朝将艾不盖河源一带赐封给茂明安部驻牧。几年后,辅国公固穆巴特尔去世,为纪念他,茂明安部就在其境内最高的山上为其修筑起一座衣冠冢,那座山被当地人称为“神山”。
沧海桑田,荣枯更迭。耸立在茫茫北疆草原上的“神山”,默默等待着一个特殊的日子,等待着一个来自远方的年轻人,发现它的富饶与神奇。
宝库乍现 名扬天下
“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巅,巍然屹立,露出处,黑斑烂然,知为矿床所在。”再读丁道衡的勘探日记,仍能感受他当年发现白云鄂博矿山时的兴奋之情。
时间的齿轮倒回90多年前,丁道衡第一次来到我们脚下的矿坑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被当地人奉为“神山”、海拔近1800米的“黑斑烂然”的巍峨山峰。
1927年,时年28岁的地质学者丁道衡,随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途经绥远省(现内蒙古)百灵庙时,发现一座形状独特,色泽异样的山岭。经过十几天的徒步勘查,丁道衡认定这里是个储量可观、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
1933年12月,丁道衡发表了著名的《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不仅让“白云鄂博”这个名字首次面世,也让“白云鄂博”声名远扬。
1934年,矿物学家何作霖对丁道衡从白云鄂博带回的矿石进行化验后得出结论:白云鄂博的矿石里含有极为珍贵的稀土元素。从此,中国富藏稀土的大门被打开。
新中国成立后,白云鄂博迎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走进白云鄂博铁矿铁路运输作业部的维修车间改建的“矿山记忆”纪念馆,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老职工王会平是名矿二代,他的父亲就是白云鄂博铁矿建设初期的第一代矿工,18岁时,王会平接替了父亲的岗位,在维修车间工作了33年,如今兼任纪念馆的讲解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决定对白云鄂博实行露天开采,并利用白云鄂博铁矿资源建设包钢。1954年,包钢开工建设。作为其原料基地,1957年,白云鄂博铁矿成立。1958年,白云鄂博矿区成立。
王会平回忆说,父亲刚到白云鄂博时,矿山脚下只有几户牧民在此放牧,周边是茫茫草原,人迹罕至,劳动力极为缺乏。1959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支援包钢的号召。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热潮在全国掀起。
来自鞍钢、本钢、首钢等国内冶金矿山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涌向白云鄂博铁矿,北京军区1000多名转业军人踏上白云鄂博铁矿,大大解决了白云鄂博铁矿建设初期人员不足问题。
轰轰烈烈建设矿山的大幕拉开了,一座新型的现代化矿山小城拔地而起,结束了内蒙古千里草原没有大型工业矿山的历史。
英雄之城 文脉绵延
1958年矿区成立之后,这片热土就始终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
1958年7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视察了白云鄂博并为白云鄂博题词:“提前建成白云鄂博矿山。”
1964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率领50余人考察团乘专列来到白云鄂博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白云鄂博是座宝山,我们要很好地开发、利用。”
红色基因永葆活力,成为白云鄂博的文化之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包头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钟涛告诉我们,白云鄂博矿区建设初期,物质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但精神文化生活却并不贫瘠。当新中国第一台钻机在白云鄂博轰鸣响起时,便吸引了国内众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的目光。
1951年,由我国杰出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马少波创作的现代京剧《白云鄂博》在北京公映,白云鄂博第一次以艺术的形象走向全国。
著名作家和翻译家徐迟,在严寒的白云鄂博深入地质队生活,完成报告文学《草原上的钻机》。
蒙古族青年作家玛拉沁夫到白云鄂博铁矿挂职,并以白云鄂博铁矿为背景创作了电影剧本《草原晨曲》,1959年,电影《草原晨曲》搬上银幕。同名电影主题曲红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
1964年,发生在白云鄂博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感动全国。时至今日,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永不过时的精神航标。
走过60余年发展历程,在白云鄂博矿区328.6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产业园区建设快马加鞭,招商引资势头如火如荼,重点项目落地接二连三……
“世界稀土之乡”正为建设世界新型稀土原料基地,点燃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引擎。
白云鄂博,这座拥有黑色资源和红色精神的富矿,正以其工业之美、社会之美、文化之美、民生之美、生态之美,绘就壮美的发展画卷。(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