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赏花经济”,功夫在花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随着天气转暖,接下来的北京,即将迎来一个关于春的主题——赏花。

  三月的玉兰、四月的樱花、五月的月季……翻看北京的“赏花日历”,几乎“月月有惊喜,处处皆花海”。着眼于此,玉渊潭公园、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春日赏花活动。处处春花,除了赏心悦目,也联动物质消费,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围绕“赏花经济”做文章。就北京来说,当下有什么加法可做?

  从自然规律来看,花开有期,“赏花经济”似乎也难逃保鲜期。数据显示,全国超70%的赏花景区都面临“三月爆满、四月空城”的问题。从消费项目看,不少游客“为花而来”,但活动基本限于拍照发圈,买根文创雪糕和俩仨冰箱贴,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北京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更不缺商业创新人才,当下各大公园对消费潜力的开发显然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在提振消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课题的当下,“赏花经济”亟待一场“花式”升级。

  如果将“赏花经济”理解为消费的时序,自然难逃短暂“花期”,可若将其视为创新业态与打法的机会,也就有了变“春日限定”为“四季常青”的无限可能。换句话说,“赏花”只是一个引子,关键还是以花为媒,把功夫用在花外。比如,有的地方就跳出“单季依赖”,延伸整条产业链,民宿、市集、农创分外红火;还有的地方以花为索引,探索“音乐+赏花+街头艺术”等集合模式,吸引更多群体打卡……延伸内容、做强品牌,那么置身田园花海中,值得游客回味的将不只有转瞬即逝的影像,还有数不尽的“诗与远方”。

  中国人对春天有份独特情感,这也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浪漫。善开“脑洞”,有颜值又有产值的“赏花经济”将更加热络活泛。(邱凌)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