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半张票根”里也有大文章

  看完演唱会,票根别扔,因为它很可能是周边区域吃喝玩乐的优惠券。随着演唱会持续火爆,一些城市开始探索“票根经济”的新打开方式。

  演唱会蕴含的商业潜力,从来不限于门票。从应援周边,到交通食宿,都是其衍生的消费内容。“票根经济”的新玩法,相当于以演唱会为媒介,串起了更多场景,延长了消费链条。统计显示,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可达1:4.8——门票花费1元,同期周边消费4.8元。以北京数据为例,2024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若能进一步做足文章,有望撬动的消费规模更不容小觑。

  往深里看,“票根经济”打破了行业壁垒,实现了多方共赢。从消费者的角度,“一票多用”的额外优惠,提升了消费意愿;从商家的角度看,增加了获客引流的入口,有助于活络生意;立足地方,“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可实现“流量”变“留量”的高频转化。如专家所言,“‘票根经济’的本质是联动经济”,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孤岛效应,让一张票根从用完即弃的凭证,蜕变为串联文化、体育、商圈、交通的“万能钥匙”。当每一个消费出口都能成为下一次消费的入口,碎片化的消费场景就能产生聚合效应。

  “票根经济”验证着“文化引流+商业变现”的可行性,也考验着当地的治理能力。必须看到,文化、体育、商圈等领域资源相对分散,且归属于不同主管部门,将碎片化的消费场景串联起来,关键要靠有形之手的统筹调配。当然,这不能全然指望号召,而要明确参与企业的激励措施,提升商家参与积极性。期待更多城市打破思维禁锢,以更加灵活的治理举措将消费热点持续放大。

  近些年,日常抢票、周末观演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日前通过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优化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安全可控提高可售(发)票数量,严格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推行‘一次审批、全国巡演’。”珍视每一个消费热点,多方发力、做好服务,既是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必能激活经济社会的一池春水。(杜梨)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