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尔沁区围绕民族民间文化“两创”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在研究阐释、文艺创作、生产生活、产业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对此,要从激发文化创新主体积极性、丰富文化内容和形态、创新表达方式、打造载体平台等方面入手推动“两创”,使其与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增强北疆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助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民族民间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丰富文化内容和形态,增强北疆文化吸引力
深入挖掘科尔沁区民族民间文化精髓。科尔沁民族民间文化相关资料存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以史书、典籍等文字文本形式记录的,也有依靠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活态形式。其民间艺术更是精彩纷呈,传统舞蹈、音乐,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民间故事、戏剧和地方节庆等,无不承载着科尔沁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为充分挖掘这些文化精髓,可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田野工作团队,依据分布情况开展搜集工作,进而保护、管理并运用好这些资源,助力年轻一代理解传承,推动科尔沁区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共享。以马头琴、呼麦、长调为代表的科尔沁区民间艺术,不仅以其独特的符号和形式展现了科尔沁区的草原文化特色,而且在科尔沁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北疆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突出的文化符号为抓手,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出版物、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运用文化符号创作和生产具有科尔沁区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动漫游戏、文创产品、手工艺品。推进景区文化旅游商品建设,使北疆文化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
激发文化创新主体积极性,提升北疆文化活力
强化制度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要灵活运用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新业态发展政策,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激发文化企业创新转化文化资源的活力。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引导力度,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营造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两创”的氛围,畅通渠道,推动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转变。
扩大群众参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一方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大众化发展。加快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在文物保护、文艺创作等领域的宣传教育、转化运用、普及推广和创作交流,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积极推出一批符合时代气息、体现北疆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推动文化遗产走进日常生活,完善非遗传承与活化机制,组织非遗工坊、非遗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在发挥文化服务群众生活功能的同时,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传承。
借力网络新媒体,扩大北疆文化影响力
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丰富传播途径。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在短视频成为重要信息传播媒介的当下,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为网民的文化生产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展示舞台,个人在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愈加凸显。因此,要广泛建设和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平台、数字新媒体展示手段宣传科尔沁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注重运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人成为北疆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提升科尔沁民族民间文化的公众认知度。
拓展数字文化新形态,激活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数字技术赋能民族民间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资源供给的重要创新形式。为有效激活年轻群体对北疆文化的参与热情,构建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已成为关键举措。一方面,打造线上前沿数字体验空间。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可自由探索的数字化北疆草原场景,让年轻用户沉浸式感受草原的壮美与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互动式数字平台,当用户扫描科尔沁区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等实物时,即可即时呈现相关的历史故事与文化解读,这种即时互动体验极大激发了年轻群体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拓展线下文化体验场景。在文化街区打造北疆文化主题沉浸式剧场,通过精心编排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让年轻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北疆地区独特的传奇故事与民族风情。(杜珊珊)
(作者单位:中共科尔沁区委员会党校;本文为“2025年度通辽市社会科学研究旗县市区实用性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