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赤峰

从“用水大户”到“节水标杆” 80%用水量下降背后的赤峰“突围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直以来,农业用水切实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生产条件、种粮成本与经济效益。

  赤峰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925立方米,不足全国、全区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属于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地区。作为农业大市,多年来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0%以上,是地地道道的“用水大户”。在此背景下,怎样更好地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推动传统农业向节水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成为摆在赤峰面前的必答课题。

  近年来,赤峰市落实农业节水各项举措,通过综合施策,着力破解水资源紧缺瓶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

  在松山区哈拉道口镇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成效清晰可见,占地3万亩的示范区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水价计价有体系、信息化管理有手段、节水补贴更积极”的良性循环。

  “通过应用该技术模式,每亩地年用水量由260立方米减少到100立方米左右,同时我们建立了‘基础电费+管理费’的差异化水价体系,仅2024年节水补贴就发放超140万元,形成了‘省水就是增收’的群众共识。”赤峰市奉禹拓水水利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

  在安庆镇皇姑屯村,废弃砖厂改造的36万立方米蓄水池格外醒目,英金河灌渠地表水、污水处理厂中水和冰雪融水在此汇聚,“三水联调”的智能灌溉系统,成为多元化水源利用的创新路径之一。

  该系统通过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年减少开采196万立方米,亩均增产150公斤,农民年增收超2000元。更令人瞩目的是,松山区已建成软体水窖59个、蓄水池20个,形成“集天上水、蓄地表水、用再生水”的立体水网,可解决5万亩季节性缺水地区耕地灌溉用水问题。

  松山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董建勋表示,今年,计划建设雨水窖和蓄水池共140个,容量250万立方米,建成后,初步估算每亩地能节约300元左右。同时,通过规模化节水方式,每亩地能节约地下水120立方米左右。

  近年来,为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赤峰市聚焦四项举措,打好农业节水攻坚战,制定出台了《赤峰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赤峰市农业用水管控考核方案》《赤峰市水资源可利用量分配指标》,以工程、机制、农艺、结构等“四节”措施,全面实施农业高效节水行动,有力推动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

  ——以工程节水提高效能。实施英金河等6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灌溉面积27.7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000余万立方米。通过工程技术迭代,做到了从传统漫灌到膜下滴灌、浅埋滴灌等精准灌溉的转变,实现亩均用水量下降40%、粮食单产提升20%……

  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高效节水农田308万亩,占全市水浇地的25%。其中,2024年新建高效节水农田38万亩、改造提升35万亩。

  ——以机制节水激发活力。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用水形成、用水管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工程管护“四项机制”,实施改革面积788万亩,高质量完成原定改革任务……   (易  猛)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