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队正在排练 杜林檐 摄
从平坦的柏油路拐到进村的水泥路,就到了察右前旗乌拉哈乌拉乡郝家村行政村大河湾自然村。
村子不大,却异常干净。路上不见牛羊粪污,房前屋后没有杂物堆积。叩开樊焕林家的大门,偌大的院子十分整洁,养了6头牛也不见牛粪。再往家里走,瓷砖白墙,窗明几净,厨房里家用电器、净水器也配备齐全。“村里通了上下水,给个楼房也不换。”樊焕林笑着说。
从“吃饱穿暖”到“精神满仓”
樊焕林家中曾经可不是现在的光景。过去,一家三口挤在小小的土房子里,抬手就可够到屋顶,冬季早早起来便要生炉子来保持家里的温度,丈夫更是需要到省外打工维持生计,家中的重担便压在了樊焕林一个人的肩上,每天除了照顾孩子之外还要喂羊饮牛去田间劳作,那时候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力,能吃上一口热饭樊焕林就已经很满足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樊焕林的土房变成了砖瓦房,家里铺上了光亮的大理石和瓷砖。
“现如今,丈夫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家门口就有工厂,福利待遇也好,家里大部分的农田承包出去了,农活也没有那么繁重了,喂养着几头牛家庭收入也很可观。生活好了,担子轻了,我也有时间跳舞娱乐了。”樊焕林说。
在2015年,村里组建了舞蹈队,樊焕林负责排练舞蹈。“家里通了网,我在手机上学习新舞蹈,学会了再教给其他人。我们还时常外出跳舞表演、参加各类广场舞比赛,不仅身体素质变好了,心情也更加愉悦。”樊焕林乐呵呵地讲述着,双手时不时地比划着。
从“看病难”到小病不出村
每年春季是肺气肿的发病期,但近几年对樊院生来说并没有那么难熬。“村里就有卫生院,到了发病期就提前去输液,平时买药也方便!”樊院生笑着说,“别看在村里,出门也有出租车,去察右前旗人民医院检查身体,来回也不费事。”
樊院生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并不像75岁的老人。这位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老人,如今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扎根包头市。老伴常年帮孩子带娃,樊院生自己住在村里。
“现在村里看病方便啦,去年还新买了代步车,自己去卫生室输液、买药也方便。而且在村卫生室购药可以按70%的比例报销,常用的一些药都能买到。就是遇到个突发情况,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孩子们也放心。”樊院生高兴地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村子还有快递点,孩子们给买东西也方便,和城里没啥区别。”
从“灰头土脸”到干净整洁
说起郝家村的变化,村民都说是“翻天覆地”。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覆盖,村里的自来水、网络、快递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居环境也极大改善,往日“灰头土脸”的乡村面貌成为了村民渐渐淡去的记忆。
“过去,村里风一吹到处是风沙,但现在村子通过种植柠条,不仅风沙少了,环境也美了。”村民樊焕林说。
针对村里养殖较多的情况,郝家村还设立了粪污集中堆放点,对养殖产生的粪污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
“除了环境治理,郝家村还积极推行积分制管理,鼓励村民们积极参与环境治理、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村民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积分,凭借积分可以兑换等值的生活用品。现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高了,家家户户里里外外打扫得非常干净。”乌拉哈乌拉乡郝家村党支部书记赵利军说。
小乡村折射大变化。如今,乡村褪去旧貌,换上新颜,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蜕变为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滋养出“年轻”的精气神。
(朱旭敏 郝建国 翟辉 杜林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