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包头

黄河“凌”韵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游客黄河岸边观凌。

  天下黄河第一村文旅活动。

  黄河昭君浮桥段。

  坐着坦克在黄河边观凌。

  包头观凌周活动,让“包头黄河”这张文化名片被擦得更亮,也给市民游客带来惊喜与欢乐,更是包头市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生动体现。持续升腾的“烟火气”成为黄河之畔最动人的魅力。九曲黄河浩浩汤汤,当黄河遇见包头,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嬗变呼之欲出。

  随着春风的轻抚,冬日中沉睡的黄河再次被唤醒,展现出它独有的壮丽与活力。

  3月15日,2025年包头黄河观凌周活动正式启幕,两天的时间共接待游客8万人,带动销售额240万元。

  包头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旅盛宴,将母亲河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深度融合,不仅让凌汛奇观从短暂的“流量狂欢”转变为持久的“留量密码”,更展示了在文旅产业发展上的新思路、新探索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年年观凌

  黄河畔上“新意”不断,从单一观赏到多元体验的转变

  自2024年春天以来,包头市打出“黄河观凌周”这一文旅IP,通过“文旅+”的沉浸式体验,将凌汛奇观与美食、文化、休闲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场视觉、味觉与心灵的三重盛宴。

  黄河观凌,不仅仅是一个吸引游客前来欣赏凌汛奇观的季节性活动。我们看到——

  在沿河的农家乐里,黄河鲤鱼成为了开河鱼宴的主角。十口大锅架起,香味阵阵弥漫。黄河岸边,第一届厨王争霸赛开战。今年,在“天下黄河第一村”不仅可以品尝最地道的开河鱼,还可品味肥肠鱼火锅这样的南方美味,南北街沿街更是新增20余家美食业态,汇集了各地特色美食。味觉盛宴不仅让游客在欣赏凌汛奇观的同时,品尝到了地道的黄河美食,更让黄河沿岸的渔猎文化在烟火气里得到了重生。

  “吃开河鱼,是包头人迎接春天的仪式。过去总说文旅要‘讲故事’,现在我们让故事变成可咀嚼的体验。”包头袁家村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表示,在“天下黄河第一村”移植了“餐饮引流-文化增值-全域消费”的经典模式,将核心食材替换为开河鱼。“我们用开河鱼串联起从捕捞到烹饪的完整叙事。”他说。

  2024年10月,陕西袁家村文旅集团正式进驻包头,以“天下黄河第一村”背阴山面黄河这样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核心资源,启动文旅融合新项目。锚定包头拥有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与包容开放的城市基因,袁家村将“天下黄河第一村”核心定位为“包头人的后花园”,为全年龄段市民游客打造“四季可游、全龄友好”的休闲目的地。

  以现有业态为载体,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包头创新思路、提高标准,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与黄河流凌景观相结合,在“天下黄河第一村”、黄河风情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昭君湖等地,精心策划170余项文旅活动、设置打卡点,在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匹配相关业态上下更大功夫,增加新看点、新亮点,不断提升游客的文旅体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包头黄河观凌热潮持续火爆。

  今年观凌

  看“包头人的后花园”细节拉满

  在今年的黄河观凌周期间,“包头人的后花园”——“天下黄河第一村”在细节打造上下足了功夫。从景区入口的软萌小熊和绚烂鱼主题墙绘,到咖啡热茶与凌汛奇观的反差感,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包头在文旅产业上的用心与创新,袁家村的入驻更是为观凌周增添了不少亮点。

  “我们准备好啦,出发!”谁能想到,黄河岸边还有真坦克体验区?今年,在金堤南黄河岸边新增了“铁甲逐浪 邂逅鱼群”坦克打卡体验活动,市民和游客可以在一旁拍照打卡,乘坐坦克穿行河边浅滩,欣赏黄河波涛,这样的“硬核”文旅产品才是包头这座工业城市的特产。

  黄河观凌周期间,从黄河博物馆到昭君湖,“观光车+微循环”的动线设计,把观光车化身为移动“观景台”,沿着黄河各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的设计,让游客在车厢里就能欣赏到流动的黄河美景。这种动线设计,通过提前公示出行线路、开通景区专线公交等方式,不仅提高了游客的游览效率,还减少了拥堵现象的发生。

  坚守“不变”

  书写新时代“冰与火”之歌

  当自然奇观遇上精细化运营,包头文旅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冰与火之歌”。

  尽管黄河观凌周在文旅体验上进行了诸多创新,但坚守自然奇观的观赏价值这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凌汛奇观本身所展现出的壮丽与震撼,还是游客在欣赏凌汛奇观时所感受到的激动与震撼,都是黄河观凌周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在黄河大桥上,当阳光洒在河面上反射出碎金般的光影跳跃时,游客们无不为之惊叹。这种自然奇观所带来的视觉享受是任何人工景观都无法替代的。采访中,叶宁透露,未来的发展中,黄河观凌周仍将继续坚守其自然奇观的观赏价值,为游客提供更加真实、震撼的文旅体验。

  2023年底,包头发布《关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确定“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促产”的思路,全力营造崇文尚文的浓厚氛围。包头观凌周活动,让“包头黄河”这张文化名片被擦得更亮,也给市民游客带来惊喜与欢乐,更是包头市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生动体现。持续升腾的“烟火气”成为黄河之畔最动人的魅力。九曲黄河浩浩汤汤,当黄河遇见包头,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嬗变呼之欲出。

  美景美食、文创产品、游玩项目、互动体验……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包头黄河景区的业态愈发丰富。从香气缭绕的肥肠鱼火锅,到能欣赏河景的民宿房间,看似平常的生意背后,是对“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精心设计。游客排起的长队,不仅衡量着消费热情的程度,更丈量着产业布局的深度。

  包头引进袁家村文旅集团进行专业运营,并非简单的“借船出海”,更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资源禀赋。

  从乘坦克观黄河的“硬核”体验,到侠女游春的文化穿越;从特色美食油糕圐圙,到街角的咖啡店,在“天下黄河第一村”的混搭风中,是对市场需求的不断探索与精准对接。

  “我们坚持‘一条街一条街打磨’的理念,预计到6月份,南北街将全部打通。届时,通过引进儿童无动力游乐场、温泉民宿、河滩露营、汽车集市等项目,让‘天下黄河第一村’的业态更丰富。”叶宁强调,包头项目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持续迭代、倾听市民需求,这个黄河岸边的“后花园”正逐步生长为连接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自然与人文的活力场域。

  当包头用现代文旅语言翻译黄河文明时,始终保持着对原始叙事的谦卑。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或许正是文旅产业穿越周期迷雾的密钥:既要如凌汛般勇猛破冰,又要如河床般深沉坚守。

  夕阳西下,又一批游客登上返程的观光车。当黄河盛景与穿梭的人流画面交叠,当黄河水裹挟着冰凌奔向远方,包头也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壮阔新征程。( 李楷谨  祝家乐)

  锐 评

  变与不变的深度探索与文化传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旅融合已成为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包头黄河观凌周的成功实践正是文旅融合新趋势的生动体现。通过将凌汛奇观与美食、文化、休闲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细节打动人心。通过精心设计和打造每一处细节,可以提升文旅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黄河观凌周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包头在文旅产业上的用心与创新。这种细节打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文化认同感,还为包头的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中,传承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VR技术让游客“穿越”到黄河古渡口,当生态研学课堂在黄河岸边开讲,当“数字藏票”赋予冰凌以区块链身份……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为包头文旅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面对“变与不变”,随着黄河观凌周活动成为促进文旅消费繁荣、激发文旅融合的优选题,包头这颗黄河“几字弯”上的明珠,必将随着黄河的奔腾豪情,迸发出勃勃生机。(李楷谨)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