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

  【核心提示】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增强改革参与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担当精神

  改革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2024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深刻阐释,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我们要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中行稳致远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法治之彰”推动“改革之进”。改革需要法治保障,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法治为改革确立基本框架和原则,推进改革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问题,要确保改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有序稳步推进,维护法治权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法治要为改革凝聚全社会最大公约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攻克体制机制上的痼疾。要以法律的权威性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法律的稳定性赋予各方主体稳定预期,通过法治凝聚各方共识,让不同利益诉求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表达,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全社会最大公约数。法治和改革要实现动态适应,改革成果要及时固化。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当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原有的法律与改革需求衔接不上时,就要对法律进行清理、修订或废止。改革成功一次就是制度创新一次,要及时运用法治方式将改革成果固化下来。同时,法律的完善也会引导和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以“改革之进”实现“法治之彰”。法治需要改革推动,要以改革之力进一步完善法治。法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要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破除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把法治置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内推进,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改革,同时把法治服务其他领域改革和法治自身改革贯通起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拓展法治作用空间,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

  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革故鼎新

  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改革方法论。要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革故鼎新。

  破与立,体现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破是立的前提,旧的体制机制、观念、做法往往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只有破除这些不合理因素,才能创造条件,为新事物的发展腾出空间。破为立提供动力,在打破旧有模式的过程中,会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斗争精神,提供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立是破的目的,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建立更适应时代发展、更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新体制、新机制、新观念,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目标。立为破明确方向,新的理念、制度、模式一旦确立,就会进一步提供方向和指引,使行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破与立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要因时因势进行调整。

  一方面,要先立后破,把握顺序。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未立先破是大忌,当旧有的制度、规则被贸然打破,而新的规范却尚未建立,就会出现制度真空,让人无所适从,造成无序和混乱。因此,必须处理好立和破的顺序,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要破立并举,协同推进。避免快破慢立、只破不立,旧制度被打破,新制度建立滞后或缺位,会出现衔接不上、转换不畅、矛盾叠加的风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甚至影响群众对改革的信心。破和立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推进,要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要立得稳、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立什么,破什么,不能拍脑袋、画大饼,而是要按规律办事,各项改革举措都要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深入评估风险,把握好时机、力度、火候。要将二者统筹起来,精准把握方向,科学安排节奏,注重协同推进,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在改革与开放的相辅相成中量质齐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改革是开放的内在要求,开放为改革注入动力。改革到位了,开放能力才更强;开放扩大了,改革动力才更足。每一轮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总能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使二者在相互赋能的过程中量质齐升。

  以深层次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安排,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与制度基础,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对外开放为改革提供国际化视野和资源要素,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下,我们必然面对多种国际通行的制度规则和惯例,这就为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外在动力,两者构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双轮驱动。

  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管理等重大领域体制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总之,统筹好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推动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

  在谋划与落实的高效衔接中取得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在二者的高效衔接中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取得成效。

  科学部署改革方案。改革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方案。要把握矛盾特殊性,尊重客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实际情况,摸清真正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狠抓改革举措落实。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举措的落实。要明确为什么改、为谁改,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增强改革参与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担当精神,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处理好改革“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依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把改革方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利益的平衡、各种关系的协调更难,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更强。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和必修课。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转换为实景图,党员干部既要当改革促进派、又要当改革实干家,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念,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刘倩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