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核心提示】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各领域实践中不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心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眼于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大趋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出了具体方向,民族互嵌成为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略。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优化空间互嵌

  加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条件和基础

  空间互嵌指的是不同民族人口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相互嵌入,它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条件和基础。这一共有空间既包含各民族生存发展的物理实体空间,也包括各民族彼此交融的社会意义空间。实现各民族空间互嵌,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新时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需要。

  各地区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不断扩大区内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合作的覆盖面、完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流动人口流入地、流出地无缝对接工作格局。建立区内外区域联动、常态协作、信息互通、密切配合的联创共建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互学互鉴、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政府+行业+社会组织+群众”“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物业”“社区+社区”“单位+单位”等各种模式的联创共建。各级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应加快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拓宽空间互嵌的场域范围,让互联网空间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大增量。

  扩大经济互嵌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互嵌指的是各民族在经济体系中的相互嵌入,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基础性内生动力。各民族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参与生产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也加深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上的相互交融。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就要发挥经济纽带的联结功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各地区要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合作,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牧产品产销对接、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加快形成各族群众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经济生产模式。在基层政策扶持层面,既要加强产业结构的互嵌与融合,又要提供有助于各族群众共同就业的市场环境。

  夯实社会互嵌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社会互嵌指的是各民族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嵌入,是社区和谐与进步的关键纽带。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社会互嵌,以此营造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民族心理认同的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环境氛围。加强各民族社会互嵌既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追求,也是互嵌式社区环境过渡到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现实要求。

  各地区要将推动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政策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相结合,发挥出政策的协同效应。推进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治理能力提升,通过加强建设各类功能性场所,常态化开展居民座谈会、群众听证会、党员座谈会,增强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活动、社区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密切街道、社区、单元、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共事关系。推动基于亲缘、趣缘、业缘、地缘、学缘等关系纽带的重构,创新各族群众在居住生活、学习交往、文化交流、心理互动等领域的社会互嵌方式。

  深化文化互嵌

  加深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心理认同

  文化互嵌指的是各民族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并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文化的共享与共有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的过程。推动文化互嵌,能够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心理认同。

  依托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实际,各地区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梳理感人事迹、动人故事,充分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加快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提高草原书屋、农民书屋、图书阅览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深入拓展“文化+产业”的宣传教育模式,开展跨区域专题文化交流活动等,将文化互嵌融入不同场所、不同领域,营造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共享的浓厚氛围。

  巩固心理互嵌

  系牢各民族心理认同的情感纽带

  心理互嵌指的是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情感的相互关联、心理的相互支持,以及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归属认知和情感纽带。心理互嵌是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各民族心理互嵌,就要进一步系牢联结各民族心理认同的情感纽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要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统筹指导,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解决辖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维护权益、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平台的服务水平。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始终心系各族群众切身利益,重视对各族群众的情感关怀,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培育多民族互嵌格局中的集体记忆,巩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归属认同,推动各民族的心理互嵌。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各领域实践中不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推动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发展,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心聚力。

  (金洁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