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待,是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打好乡村振兴的漂亮仗,就要以产业为引领,打造产业示范点、产业链条、产业集群,通过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发挥产业重组、数智驱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合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以产业重组助推和美乡村建设,就要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生产要素城乡互动;从功能互补的视角,创造新供给,培育新业态,构建地区品牌引领、产业联动互助的新型小镇。产业重组探寻城市新需求与农村新供给的结合点,通过农业生产多元化为城乡互动打开新格局。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着力打造展销会+农业、旅游+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循环农业,持续探索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大棚种植、特色产业,引导企业加入产业振兴,充分带动农民就业;激励更多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加强劳务职业技能培训,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拓展农业的基本功能,拓宽农业产业链的横向交叉。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挥乡村特色产业优势,加速产业的联合和跨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动能、新契机。要以数智技术为依托,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供需匹配力;跨越公共服务供给时空限制,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整合数据和治理资源,打造高效协同平台,促进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联动基础设施规划与管护,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现代设施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农业发展中;优化奖励政策,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完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智慧农业、数字素养与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要途径,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者的协同发展是同步建设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中心,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为导向,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抓手,提升城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要增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协同度,跳出“就城市谈城市”“就乡村谈乡村”的固化理念,从城乡融合的视角看待协同发展问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乡产业转移和互动;打通城乡产业发展桥梁,大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以钉钉子精神高质量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以深化农村改革赋能乡村建设,真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等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海娟  班闻佑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