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功转让7项技术成果,技术交易额高达1510.67万元,还获得148.6万元的后补助金额。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激励,更是对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充分肯定。”内蒙古科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曹玲说。该公司作为本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凭借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已拥有近200项自主研发软件著作权和30项授权专利,并承担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重大科技项目。其发展成果,正是呼和浩特市积极营造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呼和浩特市凭借区位及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功构建“六大产业集群”,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形成民营经济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而这一创新生态,又为像内蒙古科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
聚焦“乔木层”打造创新“硬环境”
乔木层处于森林最上层,由乔木树冠构成,直接展现森林外貌。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里,“乔木层”代表着核心的政策与重大项目,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
为加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呼和浩特市围绕产业布局谋划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研发经费年增量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驻呼高校院所、规上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支持。为确保研发投入激励政策的有效落实,呼和浩特市科技局与统计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落实〈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相继推出一系列极具分量的激励政策,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堵点,形成“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高校解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打分”的良性循环,厚植创新土壤。
在此环境下,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数量均居全区首位。拥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197家,较2021年增长 103%,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呼和浩特在科技赛道加速奔跑,不断迈向新高度。
围绕“灌木层”当好贴心“服务员”
灌木层在森林中位于乔木层与草本层之间,具有丰富植物层次、连接上下生物系统的作用。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中,“灌木层”象征着各类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
呼和浩特市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市级科技“突围”项目,成功吸引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等10个高层次专家团队。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前沿领域,立项10项科技“突围”项目,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多个方向,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耦合、碳基与硅基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新型储能、生物疫苗与新药创制等关键点位,集中力量科研攻关。同时,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目前,“蒙科聚”平台用户达2.2万,技术经理人数量居全区第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总数37家,占全区47%;已登记技术合同216项,合同成交额2.74亿元,同比增长81.89%,居全区首位;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08.72亿元,同比增长52.6%。
深耕“草本层” 培育创新“好气候”
草本层位于热带雨林最底层,具有保持水土、储存养分的功能,是系统循环运转的重要基础,主要涵盖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在呼和浩特市的创新生态中,“草本层”是创新生态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呼和浩特围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六个区域中心”,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一区一园多平台”建设如火如荼,承载力不断增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取得实质进展;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化校地合作,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与123家上下游企业紧密链接,实现10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产业化;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被纳入科技部优先布局领域,获批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其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三北”防沙治沙工程中示范应用;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益生菌、工业软件等一批市场化研发机构实体化运作;中国农科院北方中心攻克无膜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在呼和浩特市推广全株青贮玉米15000亩;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新增6个校企联合中心和4个校地平台。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构建涵盖多个层级的900余个创新平台,其中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达593个,较2021年增长56%。这些平台形成了全面覆盖、层次分明的网络体系,为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草本层”的稳固发展,为“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持续向上生长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全方位打造创新生态,呼和浩特市已初见成效。2024年,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92.43亿元,较2021年增长25.6%。这片北疆创新沃土正展现出“乔木擎天、灌木繁茂、草本蓬勃”的生态活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武子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