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市:婴有所“托” 幼有所“育” 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走进察右前旗启稚幼儿园望京分园,豆豆一班的教室里传来阵阵稚嫩的歌声。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旁,小手随着节奏轻轻拍打,眼神专注而明亮。

  近年来,为切实保障0-3岁婴幼儿得到普惠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乌兰察布市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探索打造体系完善的托育模式,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延伸2-3岁托育服务,推动托幼一体化,缓解无人带娃难题。

  “我们实行托幼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将社区托育服务中心与幼儿园紧密结合,为家长提供从婴幼儿托育到学前教育的全方位服务,托育班师生比例1∶5左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照顾。”察右前旗启稚幼儿园望京分园副园长张智表示,托育班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无人照看孩子的困境,让家长能够安心工作,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快坐好,准备开饭了!”11时30分,老师们开始分餐,教室内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孩子叽叽喳喳地围坐在桌子旁,等待着美味的午餐。

  分餐完毕,在孩子们吃饭的间隙,带班老师韩晶晶介绍:“豆豆一班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周边小区,年龄在2-3岁之间。在托幼一体化课程建设上,我们为婴幼儿设置了以游戏为主的托育课程,通过亲子游戏、感官体验等活动,培养婴幼儿的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社交技巧等基本技能。”

  “小托育”连着“大民生”,要让家长“放心送”“安心托”,高性价比服务是关键。为此,乌兰察布市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在推动托幼一体化的同时,连续两年在集宁区、察右前旗、卓资县、察右中旗4个地区建设4个社区托育服务试点——萌宝驿站,共设托位136个。2024年,全市可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机构有100余所,托位6000余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个。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从完善体系建设和提高入托率两端发力,建成市级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扩大萌宝驿站试点,带动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发展。预计今年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每个旗县至少建成2所公办托育服务机构。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深入落实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保教水平,让更多幼儿从“有园上”到“上好园”。

  “这次去结对园又没少学新东西”“结对园自主游戏活动太棒了”“希望这样的交流共建活动能多多举办”……市直2所幼儿园与北京市2所幼儿园形成合作帮扶关系,市内示范性幼儿园与薄弱幼儿园共享教育资源,开启了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在结对共建过程中,各园所积极对接沟通,在理念共融、资源共享、行动契合中,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同行、共建共赢。

  “我们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达成结对共建,去年教师分批次到北京进行跟岗学习和培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优秀教师也来到我们学校进行了教学指导和经验分享,今年还将组织这类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市蒙古族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刘洁说。

  为加强园所之间交流互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素养,乌兰察布市常态化开展幼儿园交流观摩活动,在互学互鉴过程中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内涵建设水平。

  “很开心能参加这种观摩学习。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把这些宝贵的管理经验融入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进一步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观摩学习后,凉城县第二幼儿园教师闫雅青感慨地说。

  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结对共建、互学互鉴,乌兰察布市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2024年,乌兰察布市还公开招聘幼儿园教师158人,进一步充实了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让每一个婴幼儿都能快乐地茁壮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名单的通知》,内蒙古7个旗县通过国家认定,其中我市商都县、四子王旗在列。这标志着商都县、四子王旗在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走在了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市现有幼儿园164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60.2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6.4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8%,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17所。市级示范幼儿园57所。乌兰察布市走出了一条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路径,让越来越多的幼儿在阳光下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李敖民)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