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新华每日电讯】拧紧“水龙头” 鼓起“钱袋子”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见闻

  2025年3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刊发题为《拧紧“水龙头” 鼓起“钱袋子”》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通过水浇地置换大棚、推广节水作物及滴灌技术,不仅使农户收入增长,还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根据2024年第四季度地下水的水位变化情况通报显示,敖勒召其、三段地两个地下水超采区,整体扭转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实现止降回升。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3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

  ​一座塑料大棚里,茂盛的辣椒丛中,绿油油的辣椒十分惹人喜欢,刘海正查看辣椒长势。“去年我用30亩水浇地,置换了3座大棚,全都种了辣椒。”刘海一边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去年辣椒价格好,最后算下来,全年大棚收入有7万多元,比以前种大田玉米强多了。”

  刘海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三段地村。此前,他常年种植玉米,每年收入3万元左右。

  水浇地置换塑料大棚,为刘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效果。但这项工作的另一个效果,在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

  鄂托克前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由于水资源匮乏,人水矛盾突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了敖勒召其、三段地两个地下水超采区。

  “这两个地下水超采区,主要以种植玉米等高耗水作物为主,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大头儿。”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副局长杨波说,进行超采区治理,必须既拧紧“水龙头”,又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每10亩水浇地,置换一栋0.8亩的塑料大棚,其余9.2亩地种植旱作雨养作物。“经测算,与全部种植玉米相比,每置换一栋大棚,全年可节省灌溉用水1500多立方米。”杨波说,目前全旗已置换617栋塑料大棚,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超过95万立方米。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一方面推进土地轮流休耕,一方面大力优化种植结构,鼓励种植菊芋等节水耐旱经济作物,引导发展辣椒、香菇、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打造出集中连片的节水设施农业发展区。据统计,去年累计有效压减地下水开采量达395万立方米。

  节水的关键,在人的观念。“不用把地浇透,太浪费水了!”“水肥一体好处多,滴灌润根照样壮,节水省肥又增产……”3月以来,鄂托克前旗各地各部门抓住春耕前的时机,邀请高校农业专家、农技推广骨干,举办春耕备耕暨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培训会。每次培训会,如何节水增产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膜下滴灌、小流量滴灌……听了专家结合实际案例的讲解,我才明白,精准供水也能高产。”几天前,刚参加完培训会的敖勒召其镇大沙头村种粮大户李金玉说,“节水又增产,今年我也要搞精准滴灌。”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还离不开科学管理。走进鄂托克前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2400多套已安装“井电双控”计量设备的机电井的运行情况。点击任意一个机电井,开机时间、用水曲线等信息一目了然。

  “两个地下水超采区的724眼机电井,全部安装了这套设备。”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郑国庆说,通过科学测算,每亩水浇地的核定用水量压缩了一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水漫灌了,我们会定期入户普及推广节水灌溉理念和技术,同时也通过这套系统精准管理地下水开采量。”

  据郑国庆介绍,“井电双控”计量设备通过无线信号连接到调度中心,如果发现有异常用水状况,可以远程控制,临时切断水源。“我们通过农业水价改革,实行阶梯水价,鼓励农户节约用水。”杨波说。

  除了大力节水、科学管水,鄂托克前旗还开源挖潜。2023年至今,先后实施了年引水量400万立方米的大沟湾水库引水工程,以及年收集净化再生水320万立方米的人工湿地公园项目,大大降低了地下水开采压力。

  根据2024年第四季度地下水的水位变化情况通报显示,敖勒召其、三段地两个地下水超采区,整体扭转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实现止降回升。(记者 刘懿德)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