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锡林郭勒

“微镜头”里看文化锡林浩特

  牧民守着咕嘟冒泡的马奶酒锅直播带货,乌兰牧骑把戏剧“嫁接”到蒙古族舞蹈里,蒙古马超级联赛为草原小城打开了流量入口……这三组“微镜头”为锡林浩特打造北疆文化写下生动注脚。

  镜头一:

  “草原好礼”成为北疆文化传播“使者”

  “家人们看好啦!艾日嘎(马奶酒)要熬到起鱼眼泡!”凌晨5点,图雅把手机对准热气腾腾的铜锅,直播间5万网友集体“云监工”。这个曾经只会挤奶的牧区妇女,如今运营着3个带货账号,把酸马奶、皮雕卖到了北上广。今年“非遗年货节”,她创下单日12万元的销售纪录,最远一单发往海南三亚。

  在锡林郭勒奶酪文化产业园,蒙古包化身“非遗直播间”,向广大网友介绍锡林郭勒羊肉和奶酪,牧民们戏称这是“数字时代的勒勒车”。锡林浩特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4年非遗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暴涨89%,“00后”买家占比首次突破45%。“‘00后’买的不是马奶酒,而是‘草原盲盒’的仪式感。”产业园负责人指着货架上的文创礼盒介绍:“锡林好礼”食品礼盒、牛皮画、马嘟嘟毛绒玩具最受游客喜爱,里面附赠蒙古文祝福卡和火山岩书签。

  这些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如同传播北疆文化的“使者”,通过电商平台和文化交流活动,跨越山川湖海,走进千家万户。2024年,颂达来奶食、乌日尼勒沙艺、木度尔皮雕等6位非遗传承人、工艺匠人在央视10套《探索·匠人匠心》《舌尖上的美味》纪录片中精彩亮相。首放·锡林郭勒奶酪文化产业园、中国马都核心区文化生态旅游区、那达慕风情园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外地游客的“心头好”。

  镜头二:

  乌兰牧骑“+”出创新融合新活力

  “歌唱美丽草原,赞美国泰民安……”在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排练厅,队员们正排练着新创作的歌曲《北疆晨曦》。多年来,这支“草原上的轻骑兵”在创新的路上阔步前行。

  队员们将传统蒙古舞与现代舞、戏剧表演相结合。戏剧舞蹈《我的蒙古马》讲述一个蒙古族小伙子的乡愁故事;蒙古舞《奔奔来》融入“对歌”形式,这种跨界融合的讲述方式,让年轻的观众感到新奇。队员们成立“网上乌兰牧骑”视频制作组,抖音等新媒体账号实现了“现场+云端”的同步演出。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积极探索“乌兰牧骑+”模式,与集宁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合作,成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节目创作编排的质量。这种跨地区的交流让创作灵感不断涌现,也让乌兰牧骑队员们通过相互学习实现了艺术创作的深度交融。2024年冬季,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通过“冰雪+非遗”的创新模式,将乌兰牧骑的表演艺术与冰雪旅游相结合,让外地游客大饱眼福。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融合创新,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在传承草原文化的同时,也为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乌兰牧骑的“文化大篷车”更接地气,全年下乡演出140余场,顺带帮牧民拍摄抖音短视频186条。2024年,锡林浩特市推出一批展现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歌曲《一城一画》获评“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村歌”,原创群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荣获“2024年舞动北疆·共赞家乡美”锡林郭勒盟“中国体彩杯”大赛一等奖,舞蹈作品《奶茶》和《再唱那首歌》获得第11届华北五省舞蹈大赛二等奖。

  镜头三:

  蒙古马载来“泼天富贵”

  2024年12月,锡林郭勒冬季蒙古马超级联赛总决赛在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开赛,313名牧民赛手在广袤无垠的冰雪草原上展开激烈角逐。总决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游客观赛,蒙古马现场销售额超80万元。

  决赛期间,在宝力根苏木还进行了蒙古马30公里耐力赛。近100名赛手在漫长的赛程中一战到底,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充分诠释蒙古马精神。当蒙古马超级联赛的骑手们在白音锡勒牧场策马扬鞭,无人机正把画面同步传到北京三里屯的巨幕。这场被网友称为“草原F1”的赛事,显著推动了锡林郭勒马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目前,赛事举办地锡林浩特市马存栏数已达3万匹,注册马产品商标120个,申报国家专利2项,单匹马驹售价最高达5万元且远销全国多地。

  文旅融合为草原小城打开“流量密码”。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2%,“90后”“打卡特种兵”贡献了58%的旅游消费。“过去游客拍草原落日,现在拍文创雪糕和火山香薰。”导游小琪的讲解词里多了新内容。

  从一场场展演到一次次活动,锡林浩特打响了“舞动北疆”“唱响北疆”“阅读北疆”等文化品牌。草原边陲小城用一组组“镜头语言”向人们讲述着北疆文化的故事,而这种讲述每天都在继续。(赵丹丹 吴建丽)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