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市:全链条服务架起就业“暖心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呼伦贝尔市立足牧区、林区、农区、城区差异化特点,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从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宣传政策、技能培训等方面多点发力,以全链条服务为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搭建“暖心桥”。截至2月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8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的10.6%;农牧民转移就业67952人,完成115%,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52632人。

  为积极推进就业促进行动,呼伦贝尔市推出“六个清单”,促进供需高效对接。向全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延伸覆盖,依托全市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网络,精准推送适配度高的就业岗位,提升就业供需匹配度,降低求职成本,增强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联合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九大行业部门,形成“产业带动就业”的合力,实现从“等岗”到“挖岗”的转变。利用闲置厂房和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推动创业园、退役军人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创业就业载体建设和提档升级,为入驻企业落实场内租金、水电、物业等费用减免政策。鄂温克族自治旗匠辛皮具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春春说:“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创业场所,还不定期带我们出去学习,去温州看网红是怎么带货的,去杭州看是怎么孵化网红的,也把我们的特色民族产品带出去。”

  各地持续强化技能培训,激活就业动能,创新构建“培训+车间+零工市场”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就业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通过量身定制家庭旅游、面点培训、太阳花制作、骨雕技艺等特色化培训课程,不仅带动了就业,更将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转化为可触可及的就业资本,织就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产业图景。

  走进蒙艺工艺品的工作室,刘金才正聚精会神地雕刻着骨艺精品。他手中的刻刀在骨片上轻轻舞动,每一道线条都透露出匠人的专注与执着。他结合骨雕、木雕、非遗面塑、绘画等工艺, 生产蒙餐骨制餐具。从一个厨师长变成骨雕技艺传承人,他的创业故事印证了技能赋能与岗位创造的良性循环。刘金才说:“我们常年雇佣十四五个人,也会根据每个月、每个季度的订单情况,雇用很多灵活就业人员,比如附近带孩子的宝妈,还有一些岁数比较大的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稳,人心安,信心足。呼伦贝尔市就业服务中心正在筹备的民营企业招聘会蓄势待发、“岗位+培训”模式“点对点”双选精准发力……呼伦贝尔市就业服务举措多管齐下,定能让这股就业“春风”吹得更暖、更远,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注入强劲动力。(李徽)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