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核心提示】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持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不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在准确把握魂脉和根脉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推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2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明了工程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重大任务,为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厚植学术根基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程得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完善了理论研究机制,编译出版了一系列标志性著作,持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巩固壮大了理论研究阐释阵地,培养造就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任何理论都是从一个又一个观点提出开始,经历概念、命题、原理的系统集成,再实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都经历了从渐次提出观点论断到内部之间形成逻辑关系、完善理论系统框架,呈现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化学理化过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持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不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让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准确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是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着力点。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两个结合”,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提供科学指引。要进一步强化理论的学科支撑和学术表达,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要提升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宣传普及吸引力感染力,主动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赓续中华文脉

  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了深入系统阐述。“第一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可能性问题,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目的和具体途径。“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问题,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历史总结和重大探索成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百余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机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指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党的理论创新要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在准确把握魂脉和根脉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推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扎根中国大地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必然的选择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实践,没有人给我们提供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态度的经验,指导它的理论只能是在中国实践土壤中生长的理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使我们的认识、政策、举措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把思想力量和学术力量汇聚起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各方面,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要坚持“两个结合”,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探寻中国之理。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要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尊重思想创造,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积极借鉴国外有益成果,进一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活力,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付海东  胡清惠 作者单位分别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党校)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