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根基与源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赓续中华文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方向和路径。今年春节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爆火现象,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在新时代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的有益探索。
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凸显中华文化的主体价值,坚持文化自立。中华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无尽宝藏和不竭动力,《哪吒2》之所以能在2025年春节档火爆热映,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体现文化主体性方面,影片扎根本土,深度提取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码,将太极、五行、八卦、京剧、三星堆青铜人像与纹饰、宋徽宗《瑞鹤图》、敦煌飞天壁画、川剧变脸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场景设计;对龙族形象进行粒子细腻动态刻画,赋予柔性圆润的流动立体审美,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震撼力;通过对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川剧鼓点等非遗元素的活化运用和采用川甘方言配音、唢呐古琴配乐,展现出传统音乐的现代张力,构建起多元立体的听觉体验。这些被誉为“视觉盛宴”和“听觉大餐”的中国元素和中华国粹,均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凸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价值。在体现文化自主性意识方面,哪吒“突破天劫”和“逆天改命”的抗争精神贯穿影片始终,台词中有“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的呐喊,有“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宣言,传承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道德观,振聋发聩、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而哪吒与父母的情感羁绊、与敖丙的友情抉择,则映射了“家国同构”“舍生取义”的担当情怀,升华了中华民族孝亲重友和感恩诚信等道义文化。
以现代表达方式重构中国古代神话,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哪吒2》以《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为蓝本,但尊古不泥古,通过大胆解构“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框架和“美善—丑恶”的固定表现模式,以叙事逻辑的现代化转向、角色设定的多维度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跨地域、跨代际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共鸣。在叙事结构的转化方面,影片将“灵珠”与“魔丸”的前世今生进行错位设置,摒弃传统神话中哪吒“剔骨还父”的悲情叙事,转而以“成长与和解”为主线,将家庭矛盾、亲子教育、自我救赎、个体自由等主题融入剧情,塑造出李靖隐忍守护、殷夫人无私奉献的形象,打破了传统父权形象的刻板塑造,展示了中华文化亲情至上的伦理内核,引发当代观众对代际关系从单向服从到双向奔赴的反思与追求。哪吒与敖丙从敌对到合作的转变,则消解了“正邪二元对立”的叙事范式,突破了零和博弈的思维桎梏,隐喻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明在冲突中融合的历史大势,从而使“闹海”的哪吒能够“出海”,使广大观众在情感共鸣基础上形成普遍价值认同。在人物形象的创新性重塑方面,影片主创人员以极大勇气尝试了对经典人物进行颠覆性“祛魅化”处理:太乙真人从仙风道骨的道士变为一口“川普”的搞笑担当,石矶娘娘被赋予复杂人性而非单纯反派,特别是哪吒形象在《哪吒1》中“降世”却在《哪吒2》中“降维”,从“神性英雄”蜕变为兼具脆弱与坚韧的“凡人英雄”。这种既保留古典史诗感又注入现代人文关怀的改编,将烟火气、人情味从人间蔓延到仙界,拉近了神话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可见,在文艺创作中推进“两创”落地落实落细,能够充分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强化科技赋能和产业创新,谱写“技”“艺”共生新篇章,推进文化自强。《哪吒2》作为一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其成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和生产模式创新的强大支撑。在技术创新和产业托举方面,影片集结国内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制作人员,投入超5亿元成本,精益求精地耗时五年打磨,采用的1948个特效镜头在2400多个镜头中占比高达80%。其中,自主研发的“乾坤流体引擎”攻克了水墨粒子特效的技术难题,开创了“远虚近实”“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东方特效语言。这种全产业链协作的运作模式,既标志着中国动画从“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智造”的转型,也体现了创作团队在日益成熟的工业体系下对严谨细致、专业负责的工匠精神的坚守。在技艺融合和艺术升华方面,影片将龙鳞转化为220万片独立渲染单元,使每一片鳞甲的反光、磨损与水珠附着均通过物理引擎模拟;还将传统水墨画与3D动画技术结合,如通过粒子科技动态呈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场景,采用流体模拟技术呈现玉虚宫的云海等,展现出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画面效果,构建了东方美学的数字表达范式。这一系列成功尝试证明,强化艺术与技术双轮驱动,有助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文化自强彰显中国力量。
《哪吒2》的创作过程,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一次成功“破圈”。电影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同时强化科技赋能和产业创新。在守正创新中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发展,更多“哪吒式”作品必将不断涌现,中华文化必将在世界舞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张梓琪 作者单位:中共包头市昆都仑区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