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换你能不emo?回答我!”屏幕里,杜甫怒目圆睁,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近期,AI技术让教科书上的古人“复活”,以沙哑的嗓子、夸张的表情,与现代人展开跨时空对话,在社交网络掀起热潮。
随着AI生成、语音克隆、动态捕捉等技术迭代,从“必须吃早饭”的扁鹊到“写诗自由”的李白,从“在线怼人”的唐伯虎到“自我辩护”的孙悟空,历史和神话人物从二维插画中跃出,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符号,而化作有表情、有动作、有情绪的数字生命,原本静态的知识点被拆解融入具象的对话场景。这种创新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带来直接又新奇的互动体验。
技术对历史的复活,并非简单娱乐化。借助技术手段,沉睡的历史细节正以更加鲜活的方式重新被大众感知。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其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巧用祝枝山草书《滕王阁序》作视频背景,参照清代画像塑造唐伯虎形象,既保留传统文化本真,又赋予现代性格,形成独特的趣味性,在宣传展示馆藏特色文物的同时,也让网友在寓教于乐中收获知识。
不过,娱乐化浪潮下的技术狂欢,也伴随叙事失焦风险。部分视频为博流量,将历史人物简化为“暴躁表情包”。更为严重的是,AI生成门槛低,部分创作者绕过考据“造梗”,将历史人物歪曲理解、低俗化演绎,让历史失了分寸。面对这场文化实验,一刀切的批判或赞美均非正解,关键是构建技术、历史和受众三者的良性互动。创作者需恪守历史真实性底线,在运用AI技术进行内容创作时,对历史细节秉持严谨态度,深入钻研权威史料,反复考证人物事迹与时代背景。公众亦需保持对真实的敬畏,在享受解构历史的快感时,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自觉。
当AI让古人“开口说话”,我们不应停留在猎奇式围观,而应努力让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助燃剂”。历史的魅力,既在于其庄严的厚重感,也在于其与当下对话的可能性。唯有在娱乐与严肃、流量与留量、创新与守正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8G连上古代WiFi”的奇观,真正转化为文化自信的星辰大海。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