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清明节,巴彦淖尔市“国家的孩子”袁海兵回到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彭家村认亲。寻找他多年的二哥范志芳带着他来到父母墓前祭拜。范志芳说,“母亲临死前都在盼着能找到你,你要告诉她,你回来了!”
“定芳回家了!”
4月3日,袁海兵来到大哥范国芳的床前,轻声呼唤着“哥哥、哥哥,弟弟回来了。”77岁的范国芳微微睁开眼,含糊地叫着“定芳、定芳……”没有人知道,弥留之际的范国芳是否真的认出了失散多年的弟弟,但一家人相信他不再有遗憾,内心一定很欣慰。
十几年前,只要周边地区有认亲会,范国芳都会去参加,希望能打听到七弟的下落。他不知道弟弟是否还活着,但总有些许期待。他从未敢想象,七弟有一天真的会回来,叫他一声哥哥。
袁海兵的认亲仪式本是定于4月5日,但因为大哥范国芳的身体状况不能参加,且按当地习俗清明要提前祭拜亲人。袁海兵决定提前两天来官林镇看望大哥和祭拜父母。离开家乡时,袁海兵没有任何记忆。再回来,与父母只能墓前倾诉,但母亲定是高兴的,思念了大半生的儿子终于回来了。
陪伴袁海兵祭拜父母的是二哥范志芳,这次兄弟团圆,都靠他的努力推动。在大哥身体每况愈下之后,寻找七弟的希望就落到范志芳身上。2017年,范志芳到北京采集血样入库。2024年年底,他求助闻名全国的“寻亲民警”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柯伟力,在路桥分局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以及宜兴大爱无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
范志芳告诉记者,送走弟弟时的情形他还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江浙地带受灾严重。袁海兵的一个姐姐,因为生活条件差而夭折了。父母怕不满2岁的幼子养不活,就挑着担子把袁海兵和二姐送到上海过继给两家人。送走弟弟时,范志芳有七八岁大,他跟着父亲从村里走出七八里地,心里万般不舍却又无能为力。
父亲早逝,母亲在世时一直四处打听七弟的下落。去世前,母亲嘱托范志芳说:“你还有个弟弟送走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要找一找他。”母亲去世9年后,范志芳终于将弟弟领到她的墓前,告诉她:“你的儿子找回来了!”
感谢两对父母
清明节当日,袁海兵又独自到父母墓前坐了一会儿。花甲之年,他第一次像个孩子一样独自依偎在父母身旁,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人生来处。
袁海兵的人生记忆开始于内蒙古。1960年,他从上海市育儿院被送到内蒙古,被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工作的养父母收养,成为“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一员。20个月大的袁海兵刚到养父母家里时,身患软骨病,不会走路。养父袁德伟是抗美援朝老兵,在战场上落下一身病,却给了这个体弱的孩子最好的照顾。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养父母想尽办法给袁海兵买来奶粉和钙片等营养品,让他一直吃到四五岁。小时候,家里有好吃的都先给他,悉心呵护之下,4岁时他能正常走路了。
袁海兵上初中时,多年积劳成疾的养父撒手人寰。几年后,养母带着姐姐回到娘家巴彦淖尔盟(现巴彦淖尔市),袁海兵则继承养父的遗志入伍当兵,1983年退伍后,在巴彦淖尔水文勘测局工作直至退休。
养母去世后,同是抱养的姐姐鼓励袁海兵寻找南方亲人。他不是没有过寻亲的心思,退休后还曾到锡林郭勒盟档案馆寻找过自己的信息,但他觉得寻亲希望太渺茫,想着过几年找个机会去上海儿童福利院看看,也算了结自己落叶归根的心愿。
没想到,2024年12月他接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告诉他找到了在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的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2025年清明节,袁海兵第一次以范家老七的身份给生父生母扫墓,认亲结束后他要赶回内蒙古,给养父母扫墓。他感谢自己的两对父母,生父母给了他生命,养父母将他抚养长大。
追思与团圆
4月5日一早,范志芳家老房子里就忙碌起来。家族的32名亲戚陆续赶到,等待迎接游子归家。家里请的两位厨师在院子里搭起锅灶,准备着丰盛的团圆宴。范志芳要让弟弟一家人和参加认亲仪式的亲朋好友及志愿者、记者们尝尝家乡的味道。
前不久,范志芳装修了老房子,还重新购买了床上用品和拖鞋、脸盆等日用品,花费3万元。这对他是笔不小的开支,但他坚持不要孩子们出钱。范志芳告诉记者,老房子多年没有人住了,上次装修还是儿子结婚的时候,但是弟弟要回来,就要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当日9时58分,袁海兵夫妇和女儿、女婿、外孙6人在志愿者们的陪伴下,回到了阔别65年的老家。鞭炮齐鸣,亲人们欢笑伴着泪水迎接他,一纸亲缘关系确认书让几十年的寻找尘埃落定,收获圆满的团聚。范志芳将父母的遗像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他要让二老见证这场迟到的团圆。
认亲仪式上,范志芳代表家族感谢了所有为弟弟回家做出努力的人。他没有机会认识抚养弟弟的两位善良的老人、鼓励弟弟寻找亲人的姐姐,还有未能到现场的内蒙古、浙江两地民警和奔波在乡间采集血样协助寻亲的志愿者们,更无法了解呵护他弟弟成长的那片辽阔草原、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但他感谢所有人。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