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信仰在行走中生根

  前不久,在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外的长街上,很多家长打着横幅、怀抱鲜花,夹道欢迎徒步百里归来的1600多名学生,璀璨焰火点亮孩子们疲惫的脸庞,大人和孩子紧密相拥,流下骄傲的泪水。

  春寒料峭的六盘山麓,一支绵延数公里的队伍刺破黎明前的黑暗。从1995年弘文中学第一批师生踏上任山河烈士陵园的山路算起,这场跨越30年、累计5.4万公里的徒步祭扫,早已超越了普通研学活动的意义。

  当初一女孩忍着脚底血泡仍拒绝登上保障车时,当少年们面对无名墓碑说出“他们年纪和我差不多”时,教育已超越了课本的边界。这场特殊的“行走课堂”,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脚下的砂石、耳畔的风声和墓碑上的温度。学生们在翻越黄峁山的喘息中,触摸到“任山河战役”的艰辛;在八万步的坚持里,读懂“信仰”二字的重量。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当少年们自发为同伴背起行囊、用歌声驱散疲惫时,团结、奉献的种子已悄然生根,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再悬浮于口号,而是沉淀为生命的烙印。

  从最初372名学生的“不服气”试炼,到如今1600余人的浩荡队伍,这场徒步的30年历程,恰是一部教育者突破质疑、践行初心的奋斗史。面对质疑,学校用科学训练、医疗保障和零事故记录回应;面对争议,学生们用“累但值得”的感言和数十年后“一生受用”的回访证明价值。弘文中学教师刘银娟从参与者到组织者的身份转变,印证了教育影响的代际传递。教育者的坚守,不仅需要对抗浮躁的勇气,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30年接力传承的背后,是一代代教师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

  家长从担忧者变为志愿者,市民用烟花和横幅构筑“英雄的礼赞”,网友感慨“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这些场景共同拼凑出一幅动人的社会共育图景。在过度保护、内卷焦虑弥漫的当下,这场徒步意外点燃了公众对吃苦教育的集体渴望。数据显示,活动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破2亿,陵园年祭扫人数激增5倍,这既是社会对红色文化的深切认同,更是对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热切期盼。当女孩说出“想当英雄”的稚嫩宣言,当父子相拥落泪的画面刷屏网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脊梁的珍视。 (王志顺)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