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药茶饮、中药咖啡后,最近,“中药鸡尾酒”在许多城市出现。鸡尾酒中加入当归、陈皮、人参等中药材,并标注活血化瘀、安神助眠等功效,有人认为这是养生和娱乐的结合,也有人认为是智商税。
近年来,中药茶饮、中药咖啡等“养生+”概念席卷消费市场,如今“中药鸡尾酒”又掀起热潮。这一跨界创新看似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社交完美融合,但也暗藏健康与法律双重风险,需要理性审视。
中药调酒的本质仍是酒精饮品,其安全性取决于药材与酒精的相互作用。酒本身辛热活血,但中药配伍讲究辨证施治,不同体质的人群对药材的反应差异巨大。如果配伍不科学,某些中药与酒精同服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而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商家为追求养生噱头,擅自添加未经安全性验证的中药材,消费者在未知自身健康状况和药材禁忌的情况下饮用,极易造成健康隐患。
根据《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食品时不能添加药品,仅允许添加药食同源目录中的106种中药材。但部分中药调酒产品涉嫌超范围添加或在宣传中夸大功效,如标注强肾、壮阳等医疗用语,已触及虚假宣传,涉嫌违反相关法律。
中药调酒不可替代药物,并且饮用也应遵循适量适度原则。一方面,酒精代谢会干扰中药药效;另一方面,过量饮酒叠加中药成分可能带来未知风险。例如,某些中药具有镇静作用,与酒精协同可能加重中枢神经抑制,引发危险。因此,消费者需理性看待“中药+酒”的营销话术,警惕商家刻意营造养生幻觉。
中药餐饮的走红折射出全民健康需求的升级,但创新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中药调酒不能调出健康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行业与监管部门双管齐下:相关机构应加强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研究,制定科学配伍与剂量标准,指引市场在安全有益的区间内开发产品;市场监管部门需规范中药饮品制作营销行为,加大对超范围添加、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例如中药调酒,明确限定中药材使用范围,明确对产品禁忌、饮量及风险的标注提示义务,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中药调酒的风靡,是中医药文化破圈的一次尝试,但其安全性必须是底色。唯有守住健康底线,明晰法律边界,才能让中药餐饮融合创新找到适宜土壤,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真正价值。 (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