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心灵深处的深情回望——评“二〇二四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获奖作品《内蒙古的风吹过冀东平原》

  认识水孩儿已经8年了。8年间,水孩儿出版了多部长篇作品,主编了十几本散文作品,其中报告文学《黄河好人》入选内蒙古文学重点创作扶持工程,获了不少奖项。水孩儿的散文深具感染力,文字细腻,常能从细微之处勾勒出生活的真实和人间的苦涩,如她的《苦菜花》《镇上有个供销社》等。此次她的散文《内蒙古的风吹过冀东平原》,荣获了“2024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为内蒙古文学赢得了荣誉。

  《内蒙古的风吹过冀东平原》以写实的笔法,记述了唐山大地震对水孩儿全家精神和心灵上的深刻影响,尤其对父亲造成的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和心理阴影。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与深沉的情感,回顾这一沉重的历史记忆,展现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坚韧。水孩儿通过父亲的视角,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顽强。

  作者将唐山大地震的集体创伤,通过父亲在养老院梦中惊醒呼救的细节,转化为个体生命的微观叙事。父亲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混沌中反复复现地震场景——“房梁折断”“孩子被压”“洪水袭来”“二哥在树杈上”——这些细节不仅是灾难的具象化,而且也是家庭集体记忆创伤的沉重负荷。作者用这样一个颇具无奈的时光小切片,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到那场灾难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可想而知,作者的内心是百味杂陈的,但她依然冷静地展开叙述,并不将自己内心的微澜轻易展露出来,而是留给读者体会这命运的苦涩和无奈。

  言近旨远是好散文标准之一。这篇散文颇似史铁生散文的内敛和厚重。史铁生散文的特点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索。他善于从日常琐事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水孩儿的这篇散文,同样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将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深处的波澜,与史铁生的散文有着一种共通的冷峻与温情的滋味,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震撼和共鸣。

  厚积薄发是好散文的标准之一。一篇成功的散文背后,一定有大量的积聚和沉淀。水孩儿这篇散文,把不写之写、不言之言发挥得恰到好处。她没写父亲是如何进了养老院,又是如何生活和治疗的;没写自己因为父亲的病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压力,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境;没写父亲无数次梦中惊醒,对地震造成的创伤和难以平复的慌乱,给她自己造成了什么样的痛苦……但她通过对父亲病中行为和往事回望的平静叙述中,把这些难言之痛都写入了文章的背后,做到了厚积薄发,将许许多多难言的人生百味和命运无奈都压入了简短的文字中。她的文字简练有力,没有冗余的修饰,却能在寥寥数语中勾勒出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她多用短句,力求每一字都有千钧之力,每一句都含万钧雷霆。

  白描勾勒是好散文的标准之一。在回望父亲带领家人振奋精神、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展开叙述,而是抓住了事件本质,用简短的语言勾勒出整个家庭的人生轨迹:“几场风吹过,几场雪落下,孩子们就长大了。”这颇具张力与人生哲理的白描,焉能不让人怦然心跳、浮想联翩?

  之后日子怎么过,生活怎么熬,作者都没有写。只写父亲要盖房子。为了给老大、老二娶媳妇盖房子,父亲开始挖土坯。这里没怎么写,只写了一句:“三天下来,偌大的麦场上便摆满了土坯,远远望去,像一个又一个万里长城。”作者没写挖土坯的艰辛、劳累,只用了一个“万里长城”就传神地写出了父母亲的坚韧和决心。命运不照拂苦命人,一场大雨把打好的“万里长城”化为了泥汤——这种转折笔法让文章横生波澜,让读者在惋惜之余,更加感受到生活的残酷。

  散文最撼动人心的是情感的力量。一个人走到最后,最深沉的悲伤还是来自亲情的纠缠。这种亲情的纠缠,既让人感到温暖和依靠,又让人感到挣扎和束缚。血脉里的无言付出,亲情中的相互搀扶,既有甜蜜的相守,也有相互的纠葛。父母亲为了孩子的幸福,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他们的付出是无言的,却又是那么深沉。而当孩子们面临困境时,亲情的力量又让他们相互搀扶,共同渡过难关。然而,正是这种高尚的痛苦,构成了作者散文中最撼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和不易。

  “故乡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从内蒙古刮来的风吹过冀东平原,吹过斑驳的屋顶,吹动了父亲坟头破烂不堪的白幡。此时,我在内蒙古,想起冀东,已泪流满面。”

  这篇散文弥散着深厚的亲情力量,也激荡着岁月变迁的深情回望。它让我们看到,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亲情是如何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散文中披露的心灵隐秘史,不仅仅是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人性美好与缺憾的深刻感悟。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悲伤,不是泪水与绝望,而是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怀揣着爱与希望,继续前行。 (漠耕)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