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破立统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在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既要大刀阔斧地“破”,着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克服既得利益的掣肘、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也要统筹谋划地“立”,确立解放思想的认识路线、建立公平正义的分配格局、构建系统集成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其中,“破”是指打破旧有的、不适应事物发展要求的观念、体制等,“立”是指树立新理念、确定新策略、探索新机制、作出新决策、明确新规矩、采取新措施。破与立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立是发展的基础,破是变革的前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破立统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破思想观念障碍
确立解放思想的认识路线
解放思想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唯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持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从而在发展中破解矛盾、应对风险,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在观念上冲破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理论上克服教条权威的禁锢,在思想上挣脱本本主义桎梏。
冲破主观偏见束缚,以历史担当凝聚改革共识。主观偏见通常表现为对既有利益格局的固守、对未知风险的过度规避以及对传统路径的盲目依赖。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彻底摆脱陈旧观念、僵化体制等束缚,突破既有认知的局限,跳出传统经验的窠臼,以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既有观念体系,改变因循守旧、排斥创新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历史担当,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超越个人或局部利益的狭隘视角,以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深刻把握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改革进程中,只有打破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以思想上的大解放促进实践上的大发展。
克服教条权威禁锢,以开拓精神推动理论创新。教条权威通常表现为对既有理论的机械套用、对权威话语的盲目崇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创造性工作。要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特别是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械化解读和碎片化认知,彻底克服孤立静止的思维定式以及封闭保守的认知局限。另一方面,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勇开先河的胆识与魄力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锚定理论创新的新取向。
挣脱本本主义桎梏,以实践探索激发改革活力。本本主义是一种机械、僵化的工作作风,其核心是脱离实际,对书本知识生搬硬套、对既有经验简单复制,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坚决破除本本主义桎梏,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传统,以开放态度审视既有观念,敢于质疑和挑战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人才培养,激发全社会的改革活力。
破利益固化藩篱
建立公平正义的分配格局
利益固化藩篱是指为了保障既得利益持久性存在而设置的防御壁垒。在改革进程中,各种既得利益的固化往往会削弱改革动力、加剧社会矛盾进而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破畏难退缩心态,立攻坚克难之信心;破特权思想束缚,立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破资源分配难题,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破畏难退缩心态,立攻坚克难之信心。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必然会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调整与结构性矛盾化解。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改革引发的短期阵痛与社会风险等挑战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要深刻认识到利益关系调整的必然性与复杂性,既要避免因短期阻力而动摇改革决心,也要防止因长期压力而产生懈怠情绪。要具备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坚定的政治勇气与战略定力直面各种压力与挑战,始终保持改革信念不动摇、改革步伐不懈怠;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坚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破特权思想束缚,立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特权思想是利益固化的重要诱因,部分掌握权力者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会导致资源分配扭曲,严重破坏社会公平。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对既得利益群体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也要努力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着力遏制权力腐败,真正做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把利益规范在制度里。一方面,要坚决打破利益固化的制度性根源,破除少数利益集团通过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方式垄断资源的行为。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明确权力的边界和运行流程,从源头遏制权力与利益的不正当勾连。另一方面,要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等监督形式,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大监督”工作格局,以此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监督合力,为公平正义的分配格局筑牢权力规范运行的根基。
破资源分配难题,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领域,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资源分配不公难题,又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平衡不同主体的权益关系,避免“一刀切”或“偏激化”的改革举措。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防止阶层固化。另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体系。只有通过系统性、协同性的改革举措,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真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破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集成的制度体系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任何制度一旦走向僵化,就会成为制约全面深化改革的“绊脚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加强系统谋划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健全的治理体系和强大的治理能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破积存顽疾制约,立创新发展的制度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党建等方面部署改革,充分凸显了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必要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坚决摒弃故步自封的观念,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制度的迭代完善中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打破阻碍生产力解放的“坛坛罐罐”。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动态调整和优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破分散低效格局,立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制度壁垒、制度分割等问题易导致治理的“碎片化”,是制约政府效能提升的顽疾,也是阻碍改革发展的“中梗阻”。破除分散低效的制度格局,建立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破除碎片化治理积弊。通过加强改革的关联性、协同性,统筹兼顾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跨领域、跨层级的协同机制,推动政策衔接、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另一方面,要深化数字化改革,构建智慧化治理新范式。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打造统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推进数据共享共用与业务协同,以此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与社会治理精准度。
破制度短板弱项,立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唯有完善制度体系,方能克服艰难险阻,持续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一方面,要精准破除制度短板,着力在强弱项上下功夫,筑牢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要紧盯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健全已有制度、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填补制度空白。另一方面,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指向,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筑牢根本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完善基本制度是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支撑,创新重要制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动力源泉。要实现三者的协同推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持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力。
总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以“立”当头,也要以“破”疏堵,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先立”强调以立为本,不立不破,稳中求进;“后破”则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为改革开辟道路、清除障碍、创造条件。在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既要大刀阔斧地“破”,着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克服既得利益的掣肘、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也要统筹谋划地“立”,确立解放思想的认识路线、建立公平正义的分配格局、构建系统集成的制度体系,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作者:张帆 黄舒麟 分别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