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自治区党委将诚信建设工程列为“六个工程”之一,全力推动社会各界守信践诺。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自觉贯彻落实诚信建设工程工作部署,强化诚信价值观引领和辐射作用,推进诚信文化传承创新,以诚信立校、以诚信立教、以诚信育人,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格局,铸造学生诚信品质,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做好顶层设计,融入办学治校各方面。要推进依法治校,把诚信建设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规范办学行为,将诚信建设纳入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目标考核。将诚信纳入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大力规范科研诚信,严肃查处施教行为不端、从教行为不廉、诚信缺失等问题,将诚信评价与师德考核测评相结合,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加大对学术剽窃、造假等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将诚信教育贯穿学术研究、日常交往、实习实训、资助就业等学生在校全周期,引导学生自觉做诚信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要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把弘扬诚信文化作为打造北疆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诚信典型、守望相助的诚信品质。
落实五育并举,纳入思政育人全过程。诚信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机融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价值观塑造和诚信品质培养,增强“三全育人”的力度和效度。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用好育人主阵地,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在课程中动态融入诚信理念,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推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将诚信理论教育和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活动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选树诚信典型、学习诚信榜样,把诚实守信理念、信用政策法规列为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日常,让师生当好诚信“代言人”,以诚立身、以信示人,使知信、重信、守信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夯实诚信宣传教育基础。用好学雷锋纪念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信用记录关爱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有步骤、有重点、有组织、创新性地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围绕“诚信立人、感恩立德”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把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贯穿新生入学、教育管理、毕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国旗下讲诚信”升旗仪式、学生资助、考试教育、诚信经典诵读、集体承诺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凝聚诚信共识、树立诚信意识。以诚信为主题,加强资助育人、科普征信知识等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开展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培训,健全学术诚信承诺制度,强化导师对学生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指导和监督,培养坚守学术诚信共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开展学生考试诚信教育和学风建设专项活动,组织学习政策法规,加强学风考风建设,开展考试违规警示教育,设立无人监考考场,营造良好的考风,实现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使学生真正将诚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落实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系统化、精细化要求的关键一环,也是诚信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通过在学生宿舍设立党员服务站,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网络,开设党员模范岗位,在学生社区弘扬正能量,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更好引领诚信风气。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发布诚信行为宣传信息,举办诚信教育讲座,做好学生社区育人成果评价,全面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从“一站式”学生社区诚信教育着手,引导建立自管会、楼委会等学生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促使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四自”管理。不断扩展学生社区诚信教育外延,在学校周边设置实践服务基地,增强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好诚信建设网络阵地。把握网络诚信素养培育的核心要素,创新教育模式与载体,提升学生信息筛选、辨别及自我约束能力。做好网络诚信道德教育,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诚信观,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健康生态。以大数据赋能,完善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和网络诚信素养评价机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警示教育等,组织学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参与网络诈骗,不传播有害信息,不散布谣言或虚假内容,做诚信网络的坚定守护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建立健全诚信评价机制。全面掌握师生信用状况,使守信者、失信者均有据可查,是诚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结合政策规定、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信用评价和监管服务体系等多重因素,探索建立师生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并动态管理师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行为,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明确师生诚信品质“兜底”机制,优化校内违纪处分规定,建立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受制”的科学机制,让诚信“增值”,促使广大师生明底线、守边界,强化信用价值认知,更好关注自身行为,形成人人讲诚信、时时讲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作者:杜和平 李宏宇 分别系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副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