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要举措,更是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区域潜力的关键抓手
●以创新打通资金供需堵点,让金融资源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民生福祉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新时代金融改革擘画了行动纲领。当前,内蒙古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一方面,传统能源产业占经济比重较高,转型升级压力凸显;另一方面,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算力产业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亟需金融活水的浇灌。在此背景下,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要举措,更是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区域潜力的关键抓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要以创新打通资金供需堵点,让金融资源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民生福祉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科技金融
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
发展科技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内蒙古具有稀土、氢能等战略性资源优势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创新链与资金链衔接不畅等劣势,需要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统筹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快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支持机制,破解“研发难、融资难”的瓶颈。通过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专项子基金,重点投向稀土永磁材料、氢能储能等关键领域。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平台,推动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发风险共担产品,如“研发贷+订单质押”等组合工具。要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和质押融资体系,探索技术专利证券化路径,打通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堵点。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实施“创新人才信用积分”制度,将科研成果、企业订单等纳入评估维度,实现无抵押贷款精准授信。
发展绿色金融
为守护绿水青山核算“生态账”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肩负着守护北疆绿水青山、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多重使命,要立足丰富的生态和能源资源优势,针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坚持先立后破,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生态价值核算—市场交易—金融转化”闭环机制,统筹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支持,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依托碳汇监测平台,建立覆盖草场、森林、湿地的生态资产数据库,开发标准化碳汇计量模型。创新“生态修复+绿电收益”联动融资模式,设计退化草原治理与风光基地建设捆绑资产包,吸引长期资本参与。完善绿色债券发行机制,探索发行“碳中和挂钩债券”,将利率与减排目标完成度动态挂钩。要建立转型金融目录,对传统能源企业低碳改造项目给予贴息支持,推动高碳产业平稳过渡。
发展普惠金融
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
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对内蒙古而言,发展普惠金融,要针对地广人稀、经济薄弱旗县金融服务覆盖率偏低的实际情况,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农牧区土地确权、补贴发放、生产经营等数据,构建多维度信用评估模型,扩大“无抵押信用贷款”覆盖范围,推行“数字赋能+服务下沉”双轨策略。要搭建全区农牧户信用信息平台,集成卫星遥感、电子耳标、政务数据等多源信息,开发动态信用评分算法,实现“数据画像”替代传统抵押担保。在偏远牧区推广“流动金融驿站+云端服务”模式,通过5G网络和移动终端提供远程信贷审批、保险理赔等多项功能。建立“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单户授信100万元以下贷款实行分层风险分担,引导银行下沉服务重心。针对特殊群体,构建“政策贴息+保险增信+社会帮扶”立体支持体系,确保金融服务“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发展养老金融
托起“银发族”的幸福晚年
发展养老金融,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关键举措,也是资本市场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截至2023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6.3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22.8%,加快发展养老金融刻不容缓。要构建“政策引导+市场协同”养老金融生态,设计“三支柱联动+社区嵌入”服务网络。要推动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商业保险数据互联,开发“终身年金+医疗护理”组合产品,允许参保人通过个人账户跨机构配置资产。在社区设立“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站”,集成智能终端设备和人工服务窗口,提供养老金代发、反诈咨询、远程医疗结算等“一站式”服务。试点“以房养老”与“时间银行”衔接机制,鼓励低龄老人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积分,以便在未来兑换养老机构床位或护理服务,形成互助养老良性循环。
发展数字金融
打造算力时代的“草原智慧”
数字金融不仅是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升级,更是通过科技赋能推动金融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内蒙古而言,更好发挥数字金融赋能作用,打造算力时代的“草原智慧”,需要建立“算力基建—数据治理—产融协同”的生态体系。要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建设产业数字金融平台,打通乳业、能源等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壁垒,开发智能风控模型实现“秒级授信”。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建立“区块链+外汇管理”系统,缩短外贸企业资金周转周期。要同步构建金融监管科技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实时监测新能源、稀土等领域资金异常流动,建立“白名单+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多措并举筑牢风险防控数字屏障。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筑牢风险防控“安全网”
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要构建“源头防控+动态治理”机制,建立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周期监测系统,通过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方式,逐步化解隐性债务。针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不良资产清收+资本补充”组合拳,对高风险机构实行“一行一策”重组方案。健全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运用人工智能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确保风险早识别、早处置。在政府债务化解过程中用好置换债券政策,继续优化“四个一批”举措支持基层化债,压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压实基层“三保”责任,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推动地方高风险金融机构“退高摘帽”,坚决防止“爆雷”。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完成好保交楼、保交房任务。建立绿色金融标准认证体系,防止“洗绿”套利。完善算力产业投资白名单制度,避免数据中心低水平重复建设。组建地方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不断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也要以系统观念推进“五篇大文章”协同发力,坚持全局统筹、重点突破、动态平衡。改革过程中,既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也要注重基层创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路径;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在风险防控、标准制定、公共服务中的托底功能,努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办好两件大事和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永胜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