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经济日报】内蒙古通辽市——信用修复为企纾困解难

  2025年4月20日,《经济日报》第4版刊发题为《内蒙古通辽市——信用修复为企纾困解难》的文章,报道了通辽市将信用修复作为护航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三书同达”“一企一函”“容缺承诺”“跨省联动”四大创新举措,累计帮助680家企业重塑信用,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能。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4月20日《经济日报》第4版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17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获悉,今年以来,内蒙古全力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512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7%。

  “没想到,外地的行政处罚记录竟能在家门口修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鸿祥源运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凯通过“信用中国”网站,查到了更新后的信用报告,喜出望外。这家曾因异地运输违规被处罚的企业,在通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跨区域联动机制下,不到一周就完成了信用修复。

  “像我们从事运输工作的,在外地跑得多,有时出现一些违规的情况影响了企业信用,如果都到外地处理的话,费时费力又费钱。”陈凯告诉记者,如果信用没有得到及时修复,对企业信用贷款、招投标以及企业形象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今有这种跨区域联动机制方便多了。

  在通辽市,像这样通过信用修复得以纾困的企业并非个例。去年以来,通辽市将信用修复作为护航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三书同达”“一企一函”“容缺承诺”“跨省联动”四大创新举措,累计帮助680家企业重塑信用,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能。

  通辽市秉持“谁处罚、谁提醒”的原则,创新性地建立了“三书同达”工作机制。当企业因违规被处罚时,会收到来自执法单位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合规建议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这三份文件不仅让企业明白了违法的后果,更提供了修复信用的明确路径。截至目前,通辽市累计发放“三书”1000余份。

  从“等着”企业上门求助,到主动上门服务,通辽市实现了“一企一函”精准提醒。通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科科长杨玉雪表示,有关部门会在企业尚未申请信用修复时提前介入,对达到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逐户上门发放信用修复提醒函,将信用修复流程化繁为简,变为“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向162家企业发放信用修复提醒函,提高了企业信用修复的便利度,激发了企业修复信用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通辽市推行信用修复容缺承诺机制,企业只需对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作出承诺,即可当天办理,时间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据统计,2024年以来,通辽市累计为全市591家企业提供信用修复方面的便捷服务,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超2800小时。

  通辽市还与锡林郭勒盟以及天津市河西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多地建立跨区域协同修复机制,实现了信用修复跨省市的协同联动。针对企业面临跨区域信用修复中的材料不全、经营地与被处罚地不一致等难题,实施跨区域联动和帮办代办服务。在交通运输等失信行为多发领域,允许企业按照就近原则,在注册地相关部门申请信用修复,处罚部门则协同出具证明,依托“信用中国”网站,实现修复申请互连、信用结果互认。现已成功为17家企业办理跨区域信用修复。

  “一些企业在我们的提醒和指导下进行信用修复后,加大了诚信建设力度,诚信经商,合法经营,还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诚信示范企业’‘诚信标杆企业’等荣誉。下一步,通辽市将继续完善信用修复工作机制,不断拓展信用修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更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用服务。”杨玉雪说。(记者 余健)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