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0日10时,内蒙古通辽市西辽河干流水头抵达教来河口,与下游河道成功衔接,标志着断流27年的西辽河首次实现全线过流。
西辽河是滋养科尔沁草原的绿色动脉,也是深藏于通辽人内心的波澜记忆。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为流域生态注入生机,更唤醒了通辽人民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了长期研究西辽河文化的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张铁男,解读西辽河全线过流带来的生态与文化双重意义。

张铁男是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特聘教授、西辽河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
二十多年来,张铁男教授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西辽河地区历史文化做了大量田野调查与研究,梳理西辽河区域文化演进路径,建构了区域历史基本框架。明确了在中华文明大背景下观照、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定位、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解读的原则下,西辽河文化演进路径的典型意义。
再次认识母亲河

西辽河位于辽河上游,发源于河北省境内七老图山,河道总长829公里,在通辽境内流长367.7公里。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某种程度上,恢复西辽河生机对于追溯中华文明同样至关重要。
“断流”之痛”:
从母亲河到干涸的记忆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西辽河干流以及支流出现长时间、多次断流。
“西辽河传承着沿岸世代生民的文化基因,但断流让‘母亲河’的概念逐渐淡化了,年轻人已不知西辽河曾有的壮阔。”张铁男表示,“西辽河流域孕育了小河西文化、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沿岸居民世代依河而居,西辽河断流影响的不仅是生态,还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生态与文化:
双重复苏的见证

2024年,西辽河干流水头首次穿越通辽城区,2025年4月,西辽河最终实现全线过流。
随着水流回归,天鹅、大雁等对水质敏感的候鸟重返栖息。“水来了,沙地涵养水源的能力也在恢复,西辽河流域生态显著改善。”张铁男说道。科尔沁沙地新增的湖泊湿地,正是生态好转的明证。
而在文化层面,西辽河的复苏更是意义重大。

“西辽河不仅仅是通辽人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母亲河。西辽河流域是万年文化根脉,考古证据显示,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可追溯至距今约5800年前,哈民遗址、红山文化遗址都与西辽河息息相关。”张铁男表示:“我们通辽市处于西辽河文化发祥地、核心区。河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明的载体。如今西辽河全线过流,母亲河的复苏重现了‘文化河流’的精神内涵,必将使西辽河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使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更加蓬勃。”
尽管全线过流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张铁男提醒:“国家实施‘江河战略’,使母亲河‘活过来了’,但生态修复非一日之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平衡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只有这样,才能让西辽河河安湖晏、水清鱼跃的愿景成为常态。
西辽河文化的定位:
多民族共创中华的活标本

张铁男教授认为,西辽河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
张铁男说,西辽河文化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连续性和包容性。西辽河文化的发展序列完整,几千年间没有大的断层。张铁男说:“西辽河流域是‘多民族共创中华的活标本’,在地理位置上,西辽河流域的北方属于游牧文化、南方属于农耕文化、东方属于渔猎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必然成为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区域,而多民族融合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实践。”
现代价值与启示: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最有效的实践路径

张铁男表示,西辽河文化研究为当前民族政策提供了历史依据。通过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还原了西辽河文化的历史脉络,更赋予其当代意义——作为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缩影,西辽河文化为理解民族融合、生态治理及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视角。
“西辽河文化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讲好西辽河文化故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张铁男总结道。
记者手记
西辽河的复苏是生态治理的胜利,更是文明传承的延续。河水奔流,不仅是自然的韵律,更是人与历史、未来的对话。
这条穿越几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滋养着科尔沁大地,也传承着日辉月煌的华夏文明,吟唱着文明肇启的壮阔史诗。(斯琴塔娜 王金 王鑫)